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山洪過後,8支青年突擊隊的十天接力

發布時間:2023-09-01 10:3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若沒有人指點,已完全看不出這曾是條給村裏帶來靈動的溝渠,山洪咆哮過後,這河道裏堆滿了山石、樹根和殘破的建築物。

  8月的最後10天,來自8個(ge) 單位的400名青年突擊隊員以壓茬接力的方式,合力“啃下”了一段硬骨頭——為(wei) 1500米長的泄洪溝渠清淤。

  這條標記號為(wei) 234國道泄洪溝的溝渠位於(yu) 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南辛房村,這個(ge) 有上千人口的小村被一個(ge) 月前的“7·31”山洪衝(chong) 擊得麵目全非。村民們(men) 記得,當天,山洪急速下泄,很快就沒過了公路。

  按照水務部門的信息,7月底的這次暴雨給門頭溝區帶來的最高洪痕就出現在南辛房村,有3米高。

  隨著抗洪搶險接近尾聲、恢複重建緊鑼密鼓的啟動,南辛房村這條泄洪溝渠的清理也迫在眉睫——如果溝渠不及時清理恢複功能,再遇有暴雨,雨水不能借溝下泄就會(hui) 在南辛房村形成內(nei) 澇,讓本已被重創的村子雪上加霜。這條溝渠的清理、暢通也是南辛房村重建最基礎的工作。

  請戰&吹哨

  團門頭溝區委的年輕人在前期搶修救災中就關(guan) 注過這條已完全失去泄洪功能的溝渠。恢複重建的工作千頭萬(wan) 緒,幾位年輕人自告奮勇向水務部門提出,能不能由團組織發動青年突擊隊,把這段短小但功能十分重要的泄洪渠盡快清理出來。

  當時,水務部門的負責人愣了一下,短暫的遲疑後點了點頭。遲疑可能是覺得,那麽(me) 硬的骨頭,這幾個(ge) 年輕人能啃得動嗎?點頭可能是覺得,共青團能組織動員起更多的年輕人,甚至是更專(zhuan) 業(ye) 的年輕人。

  事實也確實如此。基層團組織沒有工程人員,更沒有大型設備,但他們(men) 有“吹哨”製度。團門頭溝區委一位負責人說,當決(jue) 定啟動這項任務後,他們(men) 就向團北京市委“吹哨”,提出了協調挖掘機、運渣車,專(zhuan) 業(ye) 工程人員的需求。團北京市委“接單報到”,迅速發起“青”河行動,聯絡了中建三局北京公司等多家機構的青年突擊隊,希望有工程專(zhuan) 業(ye) 技能的年輕人能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挺膺擔當。

  “青”河行動的“哨聲”得到了8家機構青年突擊隊的積極響應。從(cong) 哨音響起,到8支青年突擊隊聯合實地踏勘,大概也就兩(liang) 三天的工夫。

  分工&接力

  第一次聯合實地踏勘,青年突擊隊員幾乎都被山洪的破壞力震驚到了。泄洪溝中的淤泥石塊、垃圾雜物完全沒過了國道,麵目全非,沿岸的房子被撕得支離破碎,隻剩下殘垣斷瓦。

  有突擊隊員記得,在現場,好一陣子大家都比較沉默。直到開始討論怎麽(me) 幹時,氣氛才又活躍起來,參加踏勘的年輕人恨不得立馬就開動挖掘機。素不相識的8支隊伍有了分工,像是一場接力賽,大家壓茬推進,計劃用10天的時間,給這條無名但重要的溝渠恢複功能。

  中建交通的孫飛青年突擊隊接過了第一棒。盡管是專(zhuan) 業(ye) 的建築團隊,但清理河道也是第一次,孫飛說,真的是“摸著石頭”幹活,到底河床在哪裏已不是很清楚了,隻能邊幹邊摸索。

  37歲的孫飛說,這或許就是青年突擊隊的使命吧,在急難險重麵前不退縮。他帶領突擊隊承擔了兩(liang) 天的任務,也總結了一套經驗,包括怎麽(me) 邊清淤,邊對河道進行護坡;還有,河道淤積之後,與(yu) 老百姓宅基地的邊界、與(yu) 公路的邊界都模糊了,清淤的時候,怎麽(me) 對公路進行保護等。

  8個(ge) 團隊,過往沒有交集,但因為(wei) 一條小溝擰在了一起。孫飛說,每天傍晚,各突擊隊之間會(hui) 有一次線上交流會(hui) ,當值的突擊隊會(hui) 把當天遇到的情況進行分享,給第二天的團隊提出建議。大家還有一個(ge) 微信群,前一支上陣的隊伍,會(hui) 把經驗留在群裏,當然,也會(hui) 留下加油與(yu) 鼓勁。

  和青年突擊隊員一起上場的還有3台挖掘機,這也是“青”河行動吹哨來的。有懂行情的年輕人說,現場3台挖掘機、兩(liang) 台鏟車,還有4輛專(zhuan) 業(ye) 的運輸車,10天下來,光是設備的租賃費就得幾十萬(wan) 元。

  孫飛青年突擊隊的接棒者是北京建工集團的尹宏勞務管理型突擊隊。38歲的尹宏從(cong) 8月初就一直帶著青年突擊隊在門頭溝妙峰山鎮參與(yu) 搶險救災,那邊的工作才趨於(yu) 尾聲,就又接到了南辛房村的新任務,幾乎沒有片刻的休整,就義(yi) 無反顧投入“戰鬥”。

  “青”河行動是從(cong) 下遊往上遊推進,越往上走,河道越窄。尹宏接收的作業(ye) 麵最窄處隻有5米寬,他說,按他們(men) 的行話來說,“設備耍不開了”。除了要和大型設備協調配合好,尹宏麵臨(lin) 的難題還有挖出來的渣土放在哪裏,要找地方進行消納。

  和尹宏一起“接單”的還有北京城建集團的青年突擊隊,兩(liang) 支隊伍聯合作戰了兩(liang) 天。對尹宏來說,這也是一次難忘的合作,麵對作業(ye) 難題時,大家一起討論,相互啟發,更有相互鼓勁。

  清淤的過程中還碰到了難清理的“大家夥(huo) ”,尹宏記得,他們(men) 清理了4輛被泥土包裹著的車,有貨車,還有“三蹦子”,甚至還有一座上遊衝(chong) 下來的小型水電站。不靠大型挖掘機,不靠百餘(yu) 人的攻堅,難以想象這條無名小溝什麽(me) 時候能“重見天日”。

  260米,要在平地上,大概也就是一個(ge) 成年人的四五百步,但卻是尹宏突擊隊和另一支突擊隊兩(liang) 天的戰績。

  青字頭&戰鬥力

  青年突擊隊,通常都扮演“單兵推進”的角色,而這次強強聯合,形成合力,接力而動,勢如破竹,對很多突擊隊的年輕人來說都是第一次。

  39歲的周旭彤形容自己的這段清河經曆是攻下了“橋頭堡”。這位來自中海管理的青年突擊隊負責人說,當清淤“接力棒”交到他手裏的時候,碰到了一座橋。這座橋,短期內(nei) 附近的村民還要使用,所以得在保護橋體(ti) 的同時,清理橋下的大型雜物,使用大型設備助力時要小心翼翼。

  周旭彤算是做工程的資深人士,清理、護坡、修路這些活兒(er) ,都駕輕就熟,但他說,參加“青”河行動時,仍然不斷提醒自己,要時時刻刻盯住了,絕對不能出現因質量問題要返工的情況,一個(ge) 團隊接力作戰,絕不能因自己的一環出問題導致整個(ge) “青”河行動慢下來,不能按期完工。

  29歲的李佳興(xing) 是中建三局北京公司京湛青年突擊隊的成員,作為(wei) 北京人的他,一直想去門頭溝參與(yu) 救災搶修,為(wei) 家鄉(xiang) 出點力。雖然他所在的突擊隊的任務在後半程,但他幾乎打滿了上半場,因為(wei) 他是現場3台挖掘機的指揮員,“青”河行動開始的當天,他就一直是挖掘機的指揮員,一口氣幹了5天。

  有五六年工作經驗的李佳興(xing) 也是第一次每天要和不同的作業(ye) 團隊打交道,而且現場大型設備都“聽”他這位年輕的指揮員指揮。原來想著可能有很多事情需要磨合,但沒想到每一天都非常順利。

  對這位年輕的挖掘機調度指揮員來說,也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了“齊心協力”4個(ge) 字的力量。

  一開始,鎮裏還安排突擊隊員們(men) 中午休息一會(hui) 兒(er) ,避一下初秋午後的烈日。可李佳興(xing) 發現,大家都放棄了休息,扒拉幾口飯,短暫地喘口氣就又開始投入戰鬥。李佳興(xing) 馬上跟上大家的節奏,他可是挖掘機指揮員,是重要的戰鬥力。

  “要不了10天,我們(men) 就能完工。”李佳興(xing) 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