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綠”而行——安徽池州持續擦亮綠色發展新名片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1200多年前,失意的李白在秋浦河畔寄情山水,寫(xie) 下千古名篇。
秋浦,因秋浦河過境而得名,即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享有“千載詩人地”盛譽的池州,不僅(jin) 有李白筆下“水如一匹練”的秋浦河,還有杜牧筆下“牧童遙指”的杏花村,並坐擁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
好山好水好風光,是新時代池州堅定不移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的緣由和底氣。近日,記者沿著這條“流淌著詩的河”一路尋訪,試圖解讀池州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密碼。
1.綠色鋪就發展底色
登錄“河長通”App、定位、拍照、上傳(chuan) 文圖……作為(wei) 池州市東(dong) 至縣花園村的一名村級河長,巡河是金孝傑每天的“必修課”,“不僅(jin) 要完成巡河記錄,還要對問題進行跟蹤問效,防止反彈”。
作為(wei) 一座“水上城市”,池州河湖眾(zhong) 多,長江流經池州145公裏、岸線長189公裏,全市中小河流達238條,常年集水麵積1平方公裏以上的天然湖泊19個(ge) ,管理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為(wei) 此,池州全麵推動建立覆蓋市、縣、鄉(xiang) 、村四級的河湖長組織體(ti) 係,設立各級河湖長2057名,當前已基本實現全市所有水體(ti) 全覆蓋。“全市已累計巡河巡湖24萬(wan) 餘(yu) 人次,排查解決(jue) 各類環保問題4000餘(yu) 個(ge) 。”池州市河長製工作處負責人方曙祥介紹。
“原先咱靠水吃水,現在咱靠水護水。”駕著巡護船,池州市東(dong) 至縣漁政執法中隊巡護員張根友開始了一天的巡江執法工作。2019年,“老把式”張根友“洗腳上岸”,完成了從(cong) “吃水”到“護水”的身份轉換。
“小時候經常能看到江豚,誰承想後來竟成了稀罕物,不過現在它們(men) 又回來啦!”張根友告訴記者。根據2022年科考數據,在長江池州段棲息的江豚種群數量已超200頭。禁漁以來,長江池州段魚類單體(ti) 體(ti) 長平均增長超過150毫米,單體(ti) 體(ti) 重平均增加100餘(yu) 克。此外,過境洄遊的魚類也增加了30多種,禁漁效果初步顯現。
池州還是安徽省首批推行林長製的試點市之一,並率先出台了工作方案,建立起覆蓋市、縣、鄉(xiang) 、村四級的林長製組織體(ti) 係。“歡迎來到天然氧吧。”站上山包,池州市貴池區唐田鎮八一村護林員李有苗深吸一口氣,對記者說。為(wei) 提醒村民保護森林、預防火災,他還精心製作了各類標牌置於(yu) 路邊,“巡林無小事,這萬(wan) 畝(mu) 山林可就是金山銀山呐!”
據了解,今年以來,池州全市各級林長完成巡林任務3072次,巡林裏程達8433公裏,發現並解決(jue) 生態保護和林業(ye) 建設問題1500餘(yu) 個(ge) 。
2021年,池州成功申報全國首批、安徽首個(ge) 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按照“以水定綠、依水布綠”原則,池州已全麵完成17.7萬(wan) 畝(mu) 目標任務並通過驗收。一個(ge) 個(ge) 圍江工廠變身生態廊道,成為(wei) 市民爭(zheng) 相前往的“網紅打卡點”。
當前,池州境內(nei) 擁有各類景區景點300餘(yu) 個(ge) ,森林覆蓋率達60.6%,大氣環境質量穩居安徽前列,成為(wei) 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
“生態是池州最鮮明的特色、最閃亮的名片,綠色發展是池州最強勁的動力、最響亮的旋律。”池州市委副書(shu) 記、宣傳(chuan) 部部長田昕表示。
2.綠色成就產(chan) 業(ye) 成色
魚和熊掌何以兼得?池州給出答案——綠色發展!
在“生態立市”戰略指引下,近年來,池州積極引導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同時不斷培育壯大環境友好型的半導體(ti) 、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八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招引培育了一大批“低汙染、低能耗、高效益”的高新技術企業(ye) 。
十年間,池州經開區省級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基地從(cong) 無到有,現已集聚上下遊企業(ye) 百餘(yu) 家,逐步形成了從(cong) 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到設備材料、終端應用的半導體(ti) 全產(chan) 業(ye) 鏈。
“目前,我們(men) 在液晶麵板和半導體(ti) 設備核心零部件製造、精密塗層等技術領域已實現100%國產(chan) 化。”位於(yu) 池州經開區的高芯眾(zhong) 科公司負責人辛長林向記者介紹。
此前,半導體(ti) 及液晶麵板高端核心設備約90%來自國外,國內(nei) 麵板及芯片生產(chan) 商除了購買(mai) 設備,後續還要投入大量運維費用。如今,高芯眾(zhong) 科通過自主研發,提供電極新品製造、精密塗層及材料服務,為(wei) 國內(nei) 廠商降低了生產(chan) 成本。
除了高芯眾(zhong) 科,一批掌握了“獨門絕技”的半導體(ti) 生產(chan) 製造企業(ye) 紛紛落戶池州:安芯電子GPP芯片(小尺寸晶圓)製造項目填補安徽空白;钜芯半導體(ti) 光伏發電保護芯片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三;銅冠銅箔5G通信電子銅箔填補國內(nei) 空白……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基地相關(guan) 負責人張信方介紹,去年該基地實現產(chan) 值178.1億(yi) 元,增長31.6%,增速連續三年穩居全省前列。
2020年,池州經開區成功創建安徽中韓(池州)國際合作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園。截至目前,園區擁有外資企業(ye) 30餘(yu) 家,投資來源主要為(wei) 韓國、日本等地。
“園區有不少韓國技術專(zhuan) 家,因此我們(men) 高標準打造了中韓國際客廳,在設計上既體(ti) 現兩(liang) 國文化又兼具池州特色,並配套了韓國超市、韓國餐廳等,將這裏打造成為(wei) 池州對外展示的窗口和國際交流的平台。”中韓產(chan) 業(ye) 園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張誌立介紹。
今年以來,池州經開區相關(guan) 負責人已先後兩(liang) 次赴韓國、日本考察對接,達成意向合作項目6個(ge) ,意向投資總額超1億(yi) 美元。
“不來不知道,池州的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鏈果真令人刮目相看!”近期赴池投資的深圳銳歐光學董事長沈福根說。
3.綠色繪就富民本色
牯牛降,因山形酷似一頭牯牛從(cong) 天而降而得名。近日,記者走進位於(yu) 池州市石台縣的牯牛降景區,陣陣清風襲來讓人頓感涼爽。“景區平均溫度要比外部低5度左右。”景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景區峽穀中水流平緩,清澈見底,孩子們(men) 手持水槍追趕嬉戲,家長們(men) 紛紛打卡拍照留念,不時傳(chuan) 來陣陣歡聲笑語。“咱們(men) 牯牛降負氧離子平均值高達每立方米7萬(wan) 多個(ge) ,是清新空氣標準的70倍,來了最好的運動就是大口吸氧。”景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近年來,牯牛降景區圍繞生態康養(yang) 、運動休閑、研學科普等產(chan) 品業(ye) 態,以“生態牯牛降、天然氧吧地”為(wei) 主題特色,持續開展長三角康養(yang) 旅遊嘉年華、“皖美山水”騎行賽、非遺旅遊節、登山節、潑水節等主題活動。今年以來,該景區遊客數量逐月攀高。
不隻是首批“中國天然氧吧”之一,石台縣還是聞名全國的“富硒縣”,被譽為(wei) “中國生態硒都”。相關(guan) 調查結果顯示,石台縣足硒富硒麵積占縣域麵積的83.94%,是安徽唯一、全國不多的富硒地。
石台硒米生產(chan) 基地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多數土壤天然含硒,重金屬含量低於(yu) 國家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控製標準。石台縣因勢利導,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和基地化建設,嚴(yan) 格按照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方式,以腐熟農(nong) 家肥為(wei) 底肥,采用生物防蟲、人工除草、稻鴨共育術,引用純淨無汙染的山泉水澆灌,規範生產(chan) 出的天然硒米口感清香、營養(yang) 豐(feng) 富。
與(yu) 此同時,當地還積極開發富硒黑木耳、硒米酒、富硒葡萄、富硒草莓、富硒黑豬肉、富硒土雞蛋等農(nong) 副產(chan) 品。據了解,目前石台縣已開發富硒土特產(chan) 8大類100多個(ge) 品種,硒產(chan) 業(ye) 綜合產(chan) 值達到20億(yi) 元。
“遊客們(men) 可都是奔著咱家‘硒餐’來的喲!”進入旅遊旺季,位於(yu) 石台縣仙寓鎮大山村深處的珍硒山莊天天滿房,老板陳珍忙得腳不沾地,“長三角的遊客們(men) 來咱這天然大氧吧,一住就是好幾天,臨(lin) 走了還要裝一後備廂富硒土特產(chan) ,咱忙也開心!”
在大山村,村民們(men) 紛紛吃上了旅遊飯,全村現有民宿近200家,效益較好的民宿年經營收入超過30萬(wan) 元。去年,大山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突破140萬(wan) 元。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今年上半年,石台縣共接待遊客量579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5.87億(yi) 元。“石台,隻此青綠,值此青綠!”石台縣文旅局局長劉海燕說。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4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