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台灣後將再登閩粵 “海葵”路徑預報為何這麽難
當前,台風紅色預警依然持續。
據中央氣象台預報,9月3日15時30分前後,今年第11號台風“海葵”在台灣台東(dong) 市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5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wei) 940百帕。中央氣象台預計,台風“海葵”將在9月4日淩晨移入台灣海峽,9月5日下午在廣東(dong) 福建交界附近登陸,預計登陸時強度為(wei) 強熱帶風暴級。
盡管上個(ge) 先登陸台灣再登陸福建的台風還要追溯到2019年的台風“白鹿”,但據統計,1949年以來,登陸台灣後二次登陸福建的台風總數達68個(ge) ,其中就有“莫拉克”“楊希”“龍王”等讓人印象深刻的台風。
二次登陸台風有何特點
2009年8月7日23時45分,台風“莫拉克”登陸台灣花蓮,8月9日16時20分其在福建霞浦再次登陸,中心最大風力12級(33米/秒)。
中央氣象台台風與(yu) 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周冠博介紹,當時正值台風“天鵝”“莫拉克”“艾濤”共舞,路徑預報十分複雜。
登陸台灣後再登陸閩粵的台風,路徑為(wei) 什麽(me) 較難預報?周冠博解釋,這主要是由於(yu) 當台風靠近台灣島時,因受台灣中央山脈的影響,在台灣島的西側(ce) 往往容易產(chan) 生誘生低壓,導致原來的氣旋中心消亡並被新的氣旋中心取代,從(cong) 而使得路徑發生突變,所以往往比較難以預報。
“不過,受到台灣島中央山脈的影響,台風登陸台灣後往往強度削弱比較大,二次登陸閩粵沿海時強度不會(hui) 太強。”周冠博說,加之台灣海峽的狹管效應,福建沿海大風一般出現在登陸台灣前,而當台風再次登陸福建時,風力相對較小。
此外,台風登陸台灣後,一般會(hui) 受到幹空氣的影響,容易產(chan) 生空心台風,強度明顯減弱,台風中心的風力較小,而四周風力較大。
周冠博表示,目前,“海葵”正在多種力量“撕扯”下緩慢前行,不僅(jin) 路徑依然存在不確定性,還可能導致強降雨過程持續時間較長、強度大,需要保持警惕,持續關(guan) 注,做好防範。
多個(ge) 台風共存並不少見
不隻“海葵”,據中央氣象台預報,第9號台風“蘇拉”於(yu) 9月3日上午移入北部灣海麵強度逐漸減弱,而在西北太平洋,第12號台風“鴻雁”也已生成。
台風為(wei) 何喜歡紮堆,這種現象正常嗎?
“在這個(ge) 季節,多個(ge) 台風共存並不少見。全球各海域均存在多台風共存的現象,其中西北太平洋為(wei) 多個(ge) 台風出現最多的海域。”中央氣象台台風與(yu) 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聶高臻說。
據統計,2000年至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出現62次3個(ge) 台風共存的情況,平均每年出現2.7次。其中,有59次出現在7月至10月,以8月份最多,9月份次之。
聶高臻指出,台風共存是指在某一時刻,共有多個(ge) 編號熱帶氣旋活動。多台風活動通常在夏季和秋季發生,此時是台風的活躍季節,海洋熱力狀況和大氣的動力熱力條件都利於(yu) 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展,容易出現多台風活動。
聶高臻解釋,台風多發生於(yu) 熱帶輻合帶,當熱帶輻合帶靠近赤道時,台風生成較少;而當其向北推進,台風活動趨於(yu) 活躍,此時熱帶輻合帶大致呈東(dong) 西走向,來自赤道的西南風和北邊來的東(dong) 北風在此相遇、輻合。在這條東(dong) 西走向的輻合帶上,常常會(hui) 先後或同時生成多個(ge) 台風。
當副熱帶高壓減退時,東(dong) 側(ce) 台風受副熱帶高壓引導迅速轉向或北上,西側(ce) 台風失去副熱帶高壓引導,則會(hui) 出現停滯打轉甚至向南偏轉、互旋,此時台風路徑預報的複雜程度會(hui) 急劇增加,鞍形場、大陸高壓、西南季風等都可能影響台風路徑。當生成於(yu) 熱帶輻合帶的台風與(yu) 生成於(yu) 其他係統(東(dong) 風波等)的台風共存時,由於(yu) 生成緯度不同,則容易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記者付麗(li) 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