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共青團幫青年就業創業排憂解難 “青引力”為城市聚才引智
拿出用竹簽串好的魷魚,用刷子淋上自製醬料,經過壓板的反複按壓煎烤,魷魚烤串兒(er) 在鐵板上“滋滋”作響、香辣味兒(er) 撲鼻而來。在寧夏銀川市興(xing) 慶區敬德街青年夜市,“魷遇”攤位的收款提示音不時響起。
24歲的攤主申春揚今年4月入駐夜市以來,月均收入兩(liang) 萬(wan) 多元,生意最好的一個(ge) 月純收入有4萬(wan) 多元。他說:“這多虧(kui) 了青年創業(ye) 扶持計劃。”
這項扶持計劃是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團銀川市委以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為(wei) 契機實施的“青引力”計劃舉(ju) 措之一。最近幾個(ge) 月,團銀川市委千方百計為(wei) 青年就業(ye) 創業(ye) 排憂解難、為(wei) 首府凝聚青年人才,力促城市發展。
扶持青年創業(ye) 為(wei) 城市增添煙火氣
申春揚高中畢業(ye) 後沒再上學,當過銷售、送過外賣。他不甘心一輩子打工,夢想能自己創業(ye) ,也物色過一些店鋪,近5萬(wan) 元的年租金讓他望而卻步。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團銀川市委在理論學習(xi) 的基礎上,把如何深化共青團服務青年創業(ye) 工作作為(wei) 調研重點。他們(men) 組織團幹部到個(ge) 體(ti) 創業(ye) 青年集中的街區走訪座談,了解到年輕人的創業(ye) 困難主要集中在項目選擇和啟動資金,最終確定在興(xing) 慶區敬德街夜市試點,推出青年創業(ye) 扶持計劃。
“當時聽了就很心動。”得知有創業(ye) 扶持,申春揚專(zhuan) 門去了一趟敬德街夜市,聯係團興(xing) 慶區委和負責運營的公司,很快就辦好了創業(ye) 入駐孵化手續。
4月的一天,春暖花開,申春揚的烤魷魚攤開火營業(ye) 了。按照扶持計劃細則,店鋪的設計裝飾、油煙淨化器、鐵板、操作台、冰箱等都是免費的,“就連包裝袋,也是夜市街統一設計、免費送的”。
創業(ye) 以來,申春揚每天從(cong) 下午4點營業(ye) 到深夜12點。燒烤、包裝、收銀,都是他一個(ge) 人,“實在忙不過來,會(hui) 找家人來幫忙”。沒顧客的間隙,他就拍攝發布一些短視頻,推廣自己的攤位。
團銀川市委青發部部長楊柳青介紹,青年創業(ye) 扶持計劃主打“0費用開一家自己的小店”,但背後有激勵機製。經商定,夜市街運營方根據創業(ye) 青年的攤位經營情況,評估孵化期限。孵化期內(nei) ,免收租金和管理費。月營業(ye) 額穩定並達到一定標準,視為(wei) 孵化成功。創業(ye) 青年從(cong) 營業(ye) 額中向運營方逐步返還設備費用。
申春揚用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完成了創業(ye) 孵化,“這些扶持政策幫了我的大忙。目前這裏還缺手工品相好的餐飲攤點,希望有創業(ye) 想法的青年加入敬德街夜市。”
在西北省份經營戶外夜市,秋冬季降溫是不利因素。為(wei) 此,團銀川市委與(yu) 運營方商定,對青年創業(ye) 店鋪的品類作出“競業(ye) 保護”規定,同類項目限定1家經營。“近半年積累了一些老顧客,我不愁秋冬季的銷量。”申春揚說。
楊柳青介紹,截至目前,敬德街夜市青年創業(ye) 扶持計劃第一期已孵化5家青年創業(ye) 小店,運營良好、經營穩定。“下一步,將爭(zheng) 取孵化10家以上,並助力他們(men) 推廣宣傳(chuan) 小店品牌。”
以賽促建激發青年創新活力
“年輕人投身農(nong) 業(ye) 領域創新創業(ye) ,技術、人才、融資是‘三座大山’。”今年37歲的李曉飛從(cong) 浙江大學畢業(ye) 後,回家鄉(xiang) 銀川參與(yu) 創辦了兩(liang) 家農(nong) 業(ye) 科技公司。
2021年,他與(yu) 創業(ye) 合夥(huo) 人馬迪籌備實施“閩寧鎮農(nong) 光互補一體(ti) 化科技綠色種植基地項目”,但創新之路走得並不輕鬆,“就拿架設新能源設備來說,工程複雜,且產(chan) 出收益未知,要花大量成本說服村集體(ti) 和村民。目前正在立項環節。”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團銀川市委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將“青引力”促雙創工作確定為(wei)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抓手。
團銀川市委書(shu) 記馬小平和團幹部多次與(yu) 在銀川創新創業(ye) 的高層次人才、留學回國人員、高校畢業(ye) 生以及在校大學生等青年群體(ti) 聊近況、問需求。
他們(men) 了解到,像李曉飛這樣的寧夏籍青年,從(cong) 創業(ye) 生態更優(you) 渥的城市返回西北家鄉(xiang) 創業(ye) ,要過心理關(guan) ;在專(zhuan) 業(ye) 領域做出一定成績,並得到業(ye) 界認可,更要過資金關(guan) 、技術關(guan) 。
為(wei) 此,團銀川市委今年積極聯合自治區就業(ye) 與(yu) 創業(ye) 服務局、銀川市人社局、銀川市總工會(hui) 、銀川市就創中心,組織李曉飛等年輕創客參加銀川市青年創業(ye) 創新大賽,以賽帶創、以賽促建,讓他們(men) 有機會(hui) 展現創新智慧、釋放創造潛能。
7月上旬,李曉飛和馬迪帶著“閩寧鎮農(nong) 光互補一體(ti) 化科技綠色種植基地項目”,站上了銀川市第十二屆青年創業(ye) 創新大賽的舞台。他們(men) 借助信息技術,給智能溫室大棚架設光伏新能源設備,實現了並網發電。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核心是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農(nong) 光互補一體(ti) 化能增加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收益。”李曉飛介紹,參賽項目的創新設想是,在智能光伏基地種植人參、三七等高附加值產(chan) 品,走“觀光采摘+科普基地+研學/農(nong) +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之路。
曆經路演、評委問答、現場答辯,8月10日,李曉飛和馬迪的創業(ye) 管理、營銷管理、財務分析、團隊合作贏得了評委的肯定,獲創業(ye) 組二等獎和1萬(wan) 元獎金,“拿到這筆錢後,計劃把項目往前推進一步,邀請專(zhuan) 家到閩寧鎮開展實地技術指導。”
賽後,楊柳青根據大賽政策,向李曉飛推介了“青農(nong) 貸”資金扶持項目。
“這次參加創業(ye) 創新大賽,提升了自己項目的業(ye) 內(nei) 知曉度,也得到了專(zhuan) 家的技術指導,還對接到兩(liang) 家有農(nong) 業(ye) 創新合作意向的夥(huo) 伴。”李曉飛說,我能感受到團組織的關(guan) 懷和銀川市良好的創業(ye) 氛圍,“希望未來增設人才服務港,一站式辦理人才引進與(yu) 認定手續。”
持續向青年學子釋放引才聚才信號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寧夏迎來了50多支自治區外高校的“三下鄉(xiang) ”“返家鄉(xiang) ”大學生暑期社會(hui) 實踐團隊,其中很多隊員是寧夏籍學子。
團銀川市委通過與(yu) 這些青年學子交流了解到,大家都很關(guan) 心家鄉(xiang) 的發展情況,但缺乏全麵了解家鄉(xiang) 就業(ye) 崗位、創業(ye) 政策信息的平台,甚至有畢業(ye) 生錯過了一些機會(hui) 。還有些學子希望在寒暑假或畢業(ye) 前,參加家鄉(xiang) 的誌願服務、社會(hui) 實踐、研學活動和實習(xi) 鍛煉,但參與(yu) 渠道不太暢通。
為(wei) 積極服務青年學子成長成才,團銀川市委聯合銀川市委人才工作局在8月4日建立並啟用了首批50座銀川“青引力”高校聯絡站,每個(ge) 站設站長、副站長各1名,打通聯係青年的“最後一公裏”。
20歲的李美涵就讀於(yu) 華僑(qiao) 大學文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高中畢業(ye) 於(yu) 銀川市第二中學,7月初看到招募信息,就向團銀川市委遞交了申請,被確定為(wei) 聯絡站站長。
李美涵在大學擔任班長,經常參與(yu) 學生活動,“相信自己能統籌規劃好聯絡站的工作,當好團銀川市委和華僑(qiao) 大學寧夏籍學子的‘溝通紐帶’。”
8月以來,她建了聯絡站QQ群和微信群,及時發布銀川的一些實習(xi) 、就業(ye) 信息。
團銀川市委副書(shu) 記馬迎聰介紹說,未來,團銀川市委將依托“青引力”高校聯絡站,組織開展寒暑期家鄉(xiang) 發展觀摩、“返家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政務見習(xi) 、企業(ye) 實習(xi) 等活動,以此凝聚寧夏籍學子和想來寧夏就業(ye) 創業(ye) 的學子。讓他們(men) 深入了解銀川,進而能留在銀川就業(ye) 。團組織還將提供更多服務,努力讓銀川成為(wei) 青年願意來、高興(xing) 留、有預期的城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