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玉米種子“走”過半個世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山東(dong) 萊州9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這不是一粒普通的玉米種子。它見證過我國雜交玉米畝(mu) 產(chan) 由不足700公斤到1600公斤的飛躍,見證過全國乃至世界玉米高產(chan) 紀錄的屢屢刷新,見證過玉米高產(chan) 攻關(guan) 的綠色革命徐徐開啟。這粒種子半世紀來的際遇,被國內(nei) 種業(ye) 界譽為(wei) “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早已爛熟於(yu) 心。如今,這位74歲的老人在今天舉(ju) 行的開創玉米高產(chan) 道路50周年紀念大會(hui) 上坦言:“我們(men) 不僅(jin) 要回顧過去的輝煌,更要展望未來的發展。”
山東(dong) 萊州後鄧村是昔日輝煌的誕生地。1972年,23歲的李登海擔任掖縣西由人民公社後鄧大隊農(nong) 科隊長,從(cong) 中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赴美國的農(nong) 業(ye) 考察報告中他獲悉,美國農(nong) 民華萊士創造了2500多斤的玉米最高產(chan) 量,是當時我國玉米產(chan) 量的8-10倍,讓他深感震動。
“美國人能創出玉米高產(chan) ,中國人也能!”李登海對此深信不疑,此後將“開創中國玉米高產(chan) 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為(wei) 人生追求的目標。
據了解,開創玉米高產(chan) 道路是通過選育優(you) 良品種進行高產(chan) 攻關(guan) 達到最高產(chan) 量來實現的。要進行高產(chan) 攻關(guan) ,創造肥沃的地力條件是基礎,具有高產(chan) 能力的品種和科學先進的栽培技術及良好的氣候條件是關(guan) 鍵。在我國,無論是春玉米還是夏玉米,一年隻有一次高產(chan) 攻關(guan) 的機會(hui) 。
半個(ge) 世紀以來,李登海帶領團隊發揚艱苦創業(ye) 的拚搏精神,探索各種栽培技術,並克服了種種困難。在夏玉米種植區,由於(yu) 氣候條件惡劣,他們(men) 遭遇了各種自然災害造成失敗的痛苦折磨,在成功率極低的情況下,最終蹚出一條玉米高產(chan) 之路。
這支團隊不僅(jin) 發現了緊湊型雜交玉米較平展型雜交玉米的高產(chan) 潛力,同時發現和確立了緊湊型雜交玉米是我國高產(chan) 玉米育種的發展方向,結束了主要農(nong) 作物畝(mu) 產(chan) 量大粒玉米打不過小粒小麥的曆史,為(wei) 我國高產(chan) 玉米育種提供原始創新的種質資源。
1990年,我國通過了在“八五”期間推廣緊湊型玉米1億(yi) 畝(mu) ,增產(chan) 200億(yi) 斤糧食的重大決(jue) 定,李登海團隊選育的掖單12號、掖單13號成為(wei) 全國主推品種。此後,我國雜交玉米的高產(chan) 品種選育基本上由平展型陸續轉向緊湊型,這被稱為(wei) 我國雜交玉米育種發展史上一次綠色革命。
據統計,李登海帶領團隊先後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玉米品種260多個(ge) ,累計推廣麵積超過15億(yi) 畝(mu) ,增加社會(hui) 經濟效益1500億(yi) 元以上。
在不少老友眼中,這些年來,盡管各項榮譽加身,李登海卻初心未改,本色如一。“我們(men) 相識20多年來,他一直潛心科技創新。”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孫其信用“精氣神”評價(jia) 李登海和他的團隊。
中國種子協會(hui) 會(hui) 長張延秋驚訝於(yu) 李登海仍保持淩晨四點起床查看試驗田的工作節奏,“這麽(me) 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走的是一條追趕太陽的路。”
“麵對新形勢新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作為(wei) 單產(chan) 潛力最大的作物,玉米在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中是挑大梁的作物。但目前,玉米單產(chan) 提升仍然麵臨(lin) 一些製約因素,如高產(chan) 密植兼適機械化的品種缺乏,推廣、種子質量控製體(ti) 係建設不完善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植業(ye) 管理司二級巡視員龍熹希望登海種業(ye) 團隊繼續發揮優(you) 勢,爭(zheng) 取玉米高產(chan) 品種選育方麵取得新突破、新跨越。
如今,麵對來訪者,李登海更願意談的是未來的規劃和打算:“登海種業(ye) 將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在雜交玉米高產(chan) 育種、高產(chan) 栽培、生物技術等多方麵,持續與(yu) 農(nong) 科院校、相關(guan) 單位的專(zhuan) 家教授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合作,推動玉米產(chan) 量進一步提升,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的貢獻,為(wei) 建設種業(ye) 強國努力奮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