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鄉野進發!送去文化、科技與健康
【一線講述】
編者按
近日,中央宣傳(chuan) 部公布2022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示範項目、優(you) 秀團隊、服務標兵名單。名單涵蓋創新理論宣講、農(nong) 村文化建設、科技助農(nong) 興(xing) 農(nong) 、健康義(yi) 診服務、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等領域。他們(men) 中,有紮根基層的各領域工作者,有揮灑青春的學生實踐團隊,還有奉獻餘(yu) 熱的退休人員。他們(men) 躬身鄉(xiang) 野,把文化盛宴“擺”進鄉(xiang) 村院落,把科技知識帶上田間地頭,把健康守護送到百姓身邊。本期邀請他們(men) 中的幾位代表,講述他們(men) 傾(qing) 力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動人故事。
“土言土語”說到群眾(zhong) 心坎裏
講述人:山東(dong) 龍口市“習(xi) 語潤心”百姓宣講誌願服務隊宣講員 韓思惠
我今年80歲了,在理論宣講路上走過了13個(ge) 年頭,宣講了600多場次,見證了龍口理論宣講隊伍由少到多、由弱到強。得知我們(men) 龍口市“習(xi) 語潤心”百姓宣講服務隊入選2022年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活動優(you) 秀團隊,我深感榮幸與(yu) 自豪。
經曆了十幾年的宣講,我深知理論宣講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泛泛而談,而是要用“土言土語”,用小故事小案例把政策講明白、把理論講精彩。作為(wei) 一名退休教師,我一直有備課的習(xi) 慣。68歲那年,為(wei) 了宣講,我開始學電腦,用手寫(xie) 板在電腦上寫(xie) 了90多萬(wan) 字的講稿。
有一次,我走進徐福街道唐家村做宣講,聽眾(zhong) 全是老年人,我就從(cong) 老年生活內(nei) 容入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最後,我編了一小段快板,大家的熱情被點燃了,紛紛表示想學一段。
我還把黨(dang) 的創新理論融合在人生經驗裏講給大家聽,公園廣場、田間地頭、大槐樹下都是我的宣講台。我最有成就感的是:大家聽了我的宣講後,對黨(dang) 的政策更理解了。聽到盡興(xing) 處,他們(men) 會(hui) 激動地和我分享生活上的紅火變化,感恩黨(dang) 和政府對人民群眾(zhong) 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
如今在龍口,像我這樣的宣講員有1萬(wan) 多人。百姓宣講誌願服務隊的宣講員大多來自基層一線,他們(men) 以身邊人說身邊事、用百姓話說百姓事,齊心協力,把黨(dang) 的聲音傳(chuan) 播得更響亮。
村裏處處都有“文體(ti) 能手”
講述人:浙江溫嶺市文化館館長、鄉(xiang) 村藝(體(ti) )校文體(ti) 惠民工程負責人 張一彥
要問溫嶺百姓喜不喜歡文化下鄉(xiang) ,看看他們(men) 的腳步就知道。石塘鎮漁民葛海青夫婦都加入了合唱團,時常在家裏練習(xi) 發聲;在城西街道工作的新溫嶺人陳明報名參加“旗袍秀”,每次騎車半小時上課,風雨無阻;退休後的盧青青更忙了,街道課程“點單”一個(ge) 接一個(ge) ,她不是在文化禮堂,就是在去文化禮堂的路上……
不過,最初“送文化”時並不是這個(ge) 景象,精心策劃的講座、公益培訓等都沒能調動起群眾(zhong) 的熱情。2019年,我們(men) 策劃了鄉(xiang) 村藝(體(ti) )校項目,學什麽(me) 內(nei) 容,村民說了算。太極拳、國畫、書(shu) 法、當地特色越劇……漸漸地,課程越來越豐(feng) 富,也越來越受歡迎。
考慮到村民們(men) 大多是“零基礎”,我們(men) 統籌全市16個(ge) 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500多家農(nong) 村文化禮堂,形成三級教學模式:市文化館培育並挖掘鎮街文化代表,鎮街代表對接村裏文化骨幹,鄉(xiang) 村文化骨幹在文化禮堂組織團隊常規學習(xi) 訓練。除了引進專(zhuan) 業(ye) 教師、建立師資庫,我們(men) 還吸納了一批學員和誌願者……管理機製的完善有助於(yu) 鄉(xiang) 村藝(體(ti) )校的良性循環。每年春秋兩(liang) 季,去鄉(xiang) 村藝(體(ti) )校上課已經成為(wei) 村民們(men) 的習(xi) 慣。
從(cong) 看客到主角,從(cong) 觀望到投身,村民們(men) 陶冶情操、強健體(ti) 魄、提高素養(yang) 。自2020年開班以來,我們(men) 總共開展課程1816節,有4萬(wan) 多名學員參與(yu) 其中。如今,村裏處處都有“文體(ti) 能手”。
“行走的醫院”送健康
講述人: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三台鎮羊圈台子村衛生室村醫 唐國友
我家世代從(cong) 醫。我從(cong) 小耳濡目染,長大後也選擇從(cong) 醫。20多年來,我一直做村醫,風雨無阻地為(wei) 周邊群眾(zhong) 看病。
還記得以前,村衛生室條件很差,醫療器械隻有“老三樣”——血壓計、體(ti) 溫計、聽診器,看病治療多憑個(ge) 人經驗。這些年,隨著國家醫療水平不斷提升,我們(men) 村衛生室的醫療質量也發生了質的改變。這還得從(cong) 縣政府、衛健委和縣總醫院推動實施的“行走的醫院”全科醫生助診包項目說起。
別看這助診包很“迷你”,但它卻“五髒俱全”。它可以監測心電圖,測血糖、血壓、血脂、尿酸、尿常規,還能做B超等31項常規檢查項目。全科醫生助診包落戶村衛生室後,我們(men) 檢查治療更得心應手了。
我們(men) 村有兩(liang) 所互助院,住著100多名老人,其中6位是失能臥床老人。我每次去為(wei) 他們(men) 檢查時,都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村裏有位名叫齊學安的老人,因患冠心病需要常年服藥。每次做完心電圖後,他都把我送出家門很遠,然後才慢慢踱步回去。看著他的背影,我深受觸動。隻要我們(men) 用心服務好人民群眾(zhong) ,他們(men) 都會(hui) 把我們(men) 牢牢記在心裏。
現在的吉木薩爾縣,越來越多的老人都能在家門口看病治療,真正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行走的醫院”把醫療資源送到了基層,也把“行走的溫暖”送到了村民心間。
農(nong) 戶有需求 我就不退休
講述人: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老科技工作者協會(hui) 副會(hui) 長 李仁才
1982年,我從(cong) 西南農(nong) 學院(今西南大學)畢業(ye) 後,回到酉陽縣農(nong) 業(ye) 局農(nong) 技站工作,主要負責農(nong) 作物的田間科學試驗研究。退休後,我仍然堅持到田間地頭進行農(nong) 業(ye) 研究。
塗市鎮的水稻耕地麵積有1萬(wan) 餘(yu) 畝(mu) ,是酉陽水稻主產(chan) 區之一。2022年3月,我和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們(men) 前往塗市鎮調研。了解到塗市水稻栽種和管理比較落後,我們(men) 心裏很著急。那時,酉陽正開展“科普進百村”行動,我們(men) 決(jue) 定參與(yu) 進來,向農(nong) 戶提供水稻種植技術服務,守好酉陽的重要糧倉(cang) 。我先後深入塗市鎮大杉、鍾嶺、地靈等村寨收集第一手資料,再開發相應的理論培訓課程,采取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
起初,稻農(nong) 們(men) 對我的專(zhuan) 業(ye) 性心存懷疑,一時難以接受科學育秧觀念。我嚐試用農(nong) 民的語言,在會(hui) 議室、農(nong) 戶院壩、田間地頭講解水稻科學栽培技術,現場回答他們(men) 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部分農(nong) 戶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按照我的技術講解來種植水稻,當年就獲得了大豐(feng) 收。很快,越來越多的農(nong) 戶找我指導種植技術。
我建起了水稻科普微信群,經常在群裏分享培訓資料,和稻農(nong) 們(men) 交流。大家把水稻種植中遇到的問題拍成照片或視頻發在群裏,我一一進行解答和指導。我還打印了《優(you) 質水稻栽培技術要點》,把病蟲害防治的具體(ti) 時間節點列成清單,針對文化程度不高的農(nong) 戶開展技術培訓。
2022年3月至9月,我先後開展了育秧、病蟲害防治、防旱管理等20多場培訓。參訓農(nong) 戶基本沒有受病蟲害和嚴(yan) 重幹旱天氣影響,水稻空秕率明顯降低,最高畝(mu) 產(chan) 達750公斤,增產(chan) 50%。前不久,正值水稻抽穗揚花期,我又一次去塗市鎮鍾嶺村、塗市村查看水稻生長情況,驚喜地發現:今年的水稻又增產(chan) 了。
經常有朋友問我,什麽(me) 時候才讓自己“退休”。我想,隻要身體(ti) 允許,隻要農(nong) 戶有需求,我就永不退休。
用音樂(le) 點亮鄉(xiang) 村兒(er) 童的心燈
講述人:湖南科技大學教授、“以心傳(chuan) 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兒(er) 童美育教育項目負責人 王育霖
我是大學音樂(le) 教授,也是“心與(yu) 馨”誌願支教服務隊指導老師,還是留守兒(er) 童心中的“孩子王”。6年來,我一直努力用音樂(le) 點亮學生的心燈。
祁東(dong) 縣曾是湖南衡陽市唯一的省級貧困縣,留守兒(er) 童很多。該縣官家嘴鎮大源村啟航學校共有留守兒(er) 童1361人,占學生總數近九成。2017年的一次采風,我認識了這群孩子。他們(men) 純潔而渴望的眼神,深深感動了我。我決(jue) 定組建一個(ge) 合唱團,自己當老師,用音樂(le) 幫助孩子們(men) 打開心扉。就這樣,湖南第一個(ge) 留守兒(er) 童合唱團成立了,首批招募了66名留守兒(er) 童。我們(men) 團隊也開始了每周末風雨無阻的支教之路。
合唱團的成立,為(wei) 孩子們(men) 原本單調的童年增添了無限色彩。從(cong) 第一堂合唱課上的鴉雀無聲,到主動向老師提出想唱的歌名,音樂(le) 成了我與(yu) 孩子們(men) 溝通交流的最好語言。在音樂(le) 的滋養(yang) 中,孩子們(men) 實現了由自卑到自信、由孤僻到陽光的精彩蝶變。“長大後,我想成為(wei) 一名歌唱家,讓更多人聽到我的歌聲”“我想一直唱歌、一直讀書(shu) ”……一個(ge) 個(ge) 夢想在孩子們(men) 心裏紮根發芽。
音樂(le) 為(wei) 孩子們(men) 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打開了一扇張望世界的窗——受邀登上長沙梅溪湖大劇院舞台,在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中獻唱《夜空中最亮的星》;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向全國人民展示湖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生動成效;登上2021年央視牛年春晚舞台,獻唱《明天會(hui) 更好》……
近年來,我們(men) 團隊支教的足跡越來越遠,遍布雲(yun) 南、新疆等10多個(ge) 省份,跨越了大半個(ge) 中國。2022年2月21日,在我的積極推動下,“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童聲頌黨(dang) 恩 湘吐一家親(qin) ”主題活動在湖南衡陽舉(ju) 行。20名來自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阿曼夏學校“紅石榴”合唱團的孩子,與(yu) 祁東(dong) 縣啟航學校、石鼓區人民路小學的孩子同台放歌。兩(liang) 個(ge) 月後,兩(liang) 地兒(er) 童合唱匯報音樂(le) 會(hui) 在湖南音樂(le) 廳舉(ju) 行。“紅石榴”合唱團的努爾紮提·吐爾遜說:“如果歌聲有顏色,那一定是綠色,就像藤上爬滿的葡萄,飽滿香甜,浸潤心田。”蘇曼耶·夏木西丁說:“如果歌聲有顏色,那一定是紅色,就像枝頭怒放的石榴花,鮮豔熱烈,充滿希望。”我和新疆的孩子們(men) 約定了再次相見的日子,也給自己製定了援疆的目標——當好民族團結進步的鋪路石,用音樂(le) 架起“文化潤疆”的橋梁。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我會(hui) 義(yi) 無反顧沿著“以心傳(chuan) 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兒(er) 童美育教育之路走下去,讓美育之花在更多孩子的心中綻放。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趙秋麗(li) 、馮(feng) 帆、陸健、劉習(xi) 、李慧、趙明昊、張國聖、李宏、禹愛華、趙嘉偉(wei) 、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愛麗(li) 、喻琳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