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為服貿會“熱詞” 數字技術賦能 服務貿易跑出“加速度”
AIGC技術的火熱,讓人工智能成了2023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以下簡稱“服貿會(hui) ”)的“熱詞”。本屆服貿會(hui) ,主賓國英國帶來了裸眼3D、AI機器人遊戲等互動體(ti) 驗項目,智譜AI、APUS等多家企業(ye) 展示了AI大模型產(chan) 品,參觀的孩子們(men) 更是體(ti) 驗了利用AIGC和數字人技術打造的“元宇宙體(ti) 驗中心”。
連續4年參與(yu) 服貿會(hui) ,跨國芯片企業(ye) 高通公司此次展示了可以在安卓手機上運行的生成式AI大模型。“生成式AI帶來的創新熱潮,正在讓AI加速走進我們(men) 生活的方方麵麵。”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表示,以5G、AI為(wei) 代表的關(guan) 鍵技術,正在成為(wei) 推動各行各業(ye)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動力,未來希望能攜手更多的合作夥(huo) 伴,推動行業(ye) 融合創新。
借助AI等數字技術,推動各行各業(ye) 的轉型、融合與(yu) 合作,也是許多參與(yu) 服貿會(hui) 的企業(ye) 與(yu) 個(ge) 人的共同心聲。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到2030年,數字技術將促使全球貿易增速每年提升1.8到2個(ge) 百分點。在全球貨物貿易增長乏力的當下,無論是跨國巨頭還是初創企業(ye) ,都渴盼通過服貿會(hui) 的平台開展技術交流、服務交易、人員交往,以AI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更是其中的重點。
讓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更為(wei) 牢固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是如今服務貿易高速發展的重要特征。經過前三屆服貿會(hui) 的積累與(yu) 發展,數字技術在本屆服貿會(hui) 更加亮眼。
中國聯通展示的算網服務能力,顯示了運營商的雲(yun) 計算和算力能力;京東(dong) 科技聯合中國工商銀行展出了基於(yu)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可編程供應鏈金融解決(jue) 方案,展現了數字人民幣背後的數字科技;由三甲醫院與(yu) 科技企業(ye) 合作研發的遠像光屏係列產(chan) 品,通過AR自由曲麵技術,可以在不改變物理距離的情況下實現遠距離高清成像……在本屆服貿會(hui) 的各個(ge) 展台上,幾乎都能看到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特點。
如此密集的數字技術展示,要歸功於(yu) 數字化服務貿易的快速增長。2022年,我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額達到2.5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7.8%,居全球第五位,規模再創曆史新高。其中,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出口1.4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2%,高於(yu) 進口增速9.6個(ge) 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我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規模繼續增長12.3%,高出服務進出口總體(ti) 增速3.8個(ge) 百分點,其中,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出口增長16%,高出服務出口總體(ti) 增速21.9個(ge) 百分點,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曾表示,數字技術是全球化向前發展的重要支撐。與(yu) 傳(chuan) 統跨國公司形成鮮明對比,數字跨國公司是最重要的支撐全球化繼續前行的力量。而且,采用數字技術,建設數字“一帶一路”,可以實現低成本交易、低成本投資和可持續合作關(guan) 係。
近年來國際貿易的複雜變化,也在呼喚數字技術發揮更大作用。航空工業(ye) 是高端製造業(ye) 的代表,也是供應鏈條最長的產(chan) 業(ye) 之一,一架客機包含600多萬(wan) 個(ge) 零件,小到螺絲(si) 釘,大到核心引擎,涉及千餘(yu) 家供應商。為(wei) 提升供應鏈穩定性,中航供應鏈與(yu) 京東(dong) 雲(yun) 聯合打造了“航空裝備供應鏈數字化平台”,產(chan) 業(ye) 鏈上的供應商、客戶企業(ye) 、生態企業(ye) 實現信息共享、數據交互、業(ye) 務協同,大幅提升了航空供應鏈的效率。
“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需要滿足極致的降本增效、資源的敏捷調用、多層次的安全保障,才能更好地支持全球貿易發展。”京東(dong) 集團技術委員會(hui) 主席、京東(dong) 雲(yun) 事業(ye) 部總裁曹鵬說。
引領產(chan) 業(ye) 數智化升級轉型
AI大模型“百模大戰”競爭(zheng) 正酣,與(yu) 之緊密關(guan) 聯的算力服務也在本屆服貿會(hui) 上吸引了不少企業(ye) 的目光。
隨著5G加速覆蓋,以及“東(dong) 數西算”工程的實施,算力正在不斷賦能各行各業(ye) ,尤其是製造業(ye) 更是獲得了“加速度”。在服貿會(hui) 展台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點展示了其最新發布的“九天海算政務大模型”,以及能夠讓超級算力“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算網融合能力。
“算力網絡的發展既有基礎設施的繼往開來,也有技術創新的科學高峰,是‘工程+技術’的有機結合。”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段曉東(dong) 表示,中國移動圍繞算網基礎設施構建、業(ye) 務融合創新、創新技術引領三大主線,推動算力網絡體(ti) 係化發展,他呼籲產(chan) 學研各方繼續通力合作,共同推動算力網絡縱深發展。
在算力網絡等帶動下,目前中國移動已拓展實踐超過1300個(ge) “5G+工業(ye) 互聯網”項目,遍布全國近30個(ge) 省份和地區。在本屆服貿會(hui) 上,這些項目成果和其他智能製造領域的最新技術和應用也被一一呈現。
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製造市場規模已達到1500億(yi) 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2200億(yi) 美元,其中,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不僅(jin) 能以新手段解決(jue) 老問題,更能進一步推動工業(ye) 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
製造業(ye) 的場景繁多、工藝流程複雜,難以通過單一的技術解決(jue) 許多問題。以手機行業(ye) 的質檢環節為(wei) 例,一部手機有幾百上千個(ge) 零件,無論是人工質檢還是開發特定的算法檢驗,成本和難度都相當高。人工智能企業(ye) 思謀科技的聯合創始人、CEO沈小勇介紹,在製造領域,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幫助工業(ye) 產(chan) 線進行智能化升級,優(you) 化生產(chan) 流程、提高生產(chan) 效率、降低生產(chan) 成本,為(wei) 製造企業(ye) 實現提質、增效。
目前,思謀科技已服務汽車、新能源、消費電子、精密工業(ye) 等領域200多家頭部企業(ye) ,並且在香港、東(dong) 南亞(ya) 、歐洲、日本等地區和國家開展業(ye) 務,幫助不同領域的企業(ye) 實現產(chan) 線升級與(yu) 數字化轉型。“我們(men) 會(hui) 繼續致力於(yu) 推動探索工業(ye) 製造業(ye) 的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轉型。”沈小勇說。
不斷擴大國際貿易“朋友圈”
數字化服務也在幫助擴展國際貿易“朋友圈”。本屆服貿會(hui) 首次舉(ju) 辦了“投資中國年”服務業(ye) 擴大開放專(zhuan) 場推介大會(hui) ,集中宣介中國服務業(ye) 擴大開放政策,發布權威報告,推廣創新案例,並邀請北京、上海等11個(ge) 國家服務業(ye) 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省市分別介紹當地服務業(ye) 發展優(you) 勢、營商環境、合作機會(hui) 。
不少跨國企業(ye) 被中國的服務貿易機會(hui) 吸引,繼續加碼在華的投資和營業(ye) 範圍。半導體(ti) 和手機領域就是其中的例子。本屆服貿會(hui) ,高通公司展示了第二代驍龍8移動平台賦能的16款旗艦手機,展現了其與(yu) 小米、一加等中國手機廠商的長期合作成果;除了手機,高通還展示了其在汽車、工業(ye) 互聯網、XR等領域的“中國朋友圈”。
“構建數字技術創新的開放合作生態至關(guan) 重要,這將為(wei) 服務貿易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舞台和更有利的環境。”孟樸指出,中國5G商用已走過4年,中國的5G發展不僅(jin) 在技術層麵取得突破,也在推動經濟增長、創新應用和產(chan) 業(ye) 升級方麵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高通不能錯過其中蘊藏的巨大機遇。
服務貿易也在加速“出海”步伐。本屆服貿會(hui) 上,德勤中國發布的《中國企業(ye) 全球化新紀元白皮書(shu) 》指出,隨著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企業(ye) 從(cong) 製造到研發、營銷、品牌、投資、並購、本地化生產(chan) 與(yu) 經營等,也在不斷拓寬走出去的邊界,提升走出去的層次——從(cong) 加工貿易到資本出海、技術出海、品牌出海、服務出海,從(cong) 廉價(jia) 產(chan) 品出海到品質出海、高附加值產(chan) 品和智能化產(chan) 品出海,從(cong) 硬件出海到網絡遊戲、社交軟件、直播等服務出海,從(cong) 發達市場到“一帶一路”等新興(xing) 市場。
據商務部預測,到2025年,中國可數字化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將超過4000億(yi) 美元,約占服務貿易總額的50%。未來,由數字技術驅動的更加廣闊的服務貿易市場值得期待。商務部部長助理陳春江日前表示,要發揮好服貿會(hui) 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引領創新三大平台功能,持續深化服務貿易國際合作,不斷擴大服務貿易“朋友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