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古籍數字化是文化傳承的當代使命

發布時間:2023-09-08 10:21:00來源: 光明日報

  據媒體(ti) 報道,《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項目“尚古匯典”近日正式亮相,麵向海內(nei) 外讀者提供古籍的閱讀、檢索、征引等服務。該平台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規劃設計、上海古籍出版社具體(ti) 實施打造。

  近些年,有關(guan) 古籍數字化的新聞屢見不鮮,如“中華古籍資源庫”實現免登錄閱覽、木版年畫數據庫上線、石刻數據庫上線等。早在2013年年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提出,要係統梳理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古籍數字化正是讓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的重要方式,也是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項重要使命。

  “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古籍文獻作為(wei) 文明的載體(ti) ,既具有精神性,也具有物質性。一部古籍即便保存狀態較好,也需要悉心嗬護收藏。然而,文獻必須為(wei) 讀者使用才能發揮其價(jia) 值,這就產(chan) 生了古籍“藏”與(yu) “用”之間的矛盾。可喜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一矛盾被古籍數字化這種方式破解。

  化身千百,永久存藏。古籍數字化就是利用現代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信息轉化處理,使其以電子數據形式呈現,並通過縮微膠片、光盤、網絡等介質保存和傳(chuan) 播。古籍數字化有多重價(jia) 值,數字化處理可以減少對古籍本身的翻閱和損壞,有效保護了古籍原件;數字化使得古籍文獻更容易被檢索、閱讀和理解,打破了時空限製,讓不同地區的讀者有同等機會(hui) 獲取難得的古籍資源;數字化提高了研究效率,研究人員可以快速有效地進行文獻比對、數據分析等工作。匯聚、共享、傳(chuan) 播,可以說,將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讓浩瀚的中華典籍獲得永續的生命力,正是時代賦予我們(men) 的重要使命。

  在2022年編製的“古籍十年規劃”中,“統籌古籍數字化建設”是一項重要任務。規劃中明確提出八項古籍數字化工程,包括國家古籍數字化資源總平台建設、“中華古籍總目”網絡版資源庫建設、古籍數字化版本資源庫建設、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化資源庫建設、古籍專(zhuan) 題資源庫建設等。一方麵,古籍數字化建設正在走向深化、細化,如先秦至魏晉出土文字、曆代石刻、曆代人物傳(chuan) 記、古代輿圖等都有專(zhuan) 門的數據庫,分領域、分專(zhuan) 題已成趨勢;另一方麵,古籍數字化將朝著聚合的方向發展,國家古籍數字化資源總平台就是要建設一個(ge) 具有權威性、公益性,可以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國家古籍數字資源中心。

  近些年,我國古籍數字化已取得了飛躍式發展,接下來,社會(hui) 各界都應參與(yu) 進來,做好普及推廣工作,讓更多人了解古籍、閱讀古籍,賡續曆史文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經典古籍在化身千百的同時,也“飛入尋常百姓家”。

  (光明日報 作者:陳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