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簡牘中的絲綢之路”: 200餘枚小木片中藏著何種曆史“密碼”?

發布時間:2023-09-08 10: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何為(wei) 簡?何為(wei) 牘?古人如何書(shu) 寫(xie) 簡牘?簡牘還有什麽(me) 不常見的形製?這一個(ge) 個(ge) 小木片中藏著何種曆史“密碼”?

  近日,“大道之簡——簡牘中的絲(si) 綢之路”展覽在甘肅敦煌開展,展出“天下第一簡”、古代士兵必背的“軍(jun) 令條文”等在內(nei) 的甘肅出土各類簡牘200餘(yu) 枚。

  在展覽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一組《儀(yi) 禮》簡,真品長約51厘米,因保存完整、數量大、文獻價(jia) 值高,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簡”。

  【同期】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 黨(dang) 雄偉(wei)

  《儀(yi) 禮》簡是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最長的一件簡牘文書(shu) ,它長度達到二尺四左右。另外它記載的是西周時期在婚喪(sang) 嫁娶、祭祀、軍(jun) 事作戰等等各個(ge) 方麵的禮儀(yi) 準則,也是先秦時期的貴族在做官前所必讀的一本教科書(shu) 。

  漢代時期的簡牘,它大部分都是這樣書(shu) 寫(xie) 的,所以它的長度大概都是一個(ge) 小臂的長度,一尺左右,23厘米,然後這個(ge) 手拿的是筆要這樣寫(xie) 下來,然後他(古人)的頭上一般是插的毛筆,因為(wei) 古代人有發髻,那個(ge) 毛筆它尾巴部分一般都是削尖的,他為(wei) 了方便這樣書(shu) 寫(xie) ,你看這樣寫(xie) 完之後直接把毛筆這樣當做發簪就插在這個(ge) 上麵。

  【解說】甘肅是簡牘大省,被譽為(wei) “漢簡的故鄉(xiang) ”,出土各類漢簡61000多枚,占中國出土漢簡總數的一半以上。講解員黨(dang) 雄偉(wei) 介紹說,簡牘的形製其實不止寬條狀這一種,長短規格不一,也代表著所記錄事件的重要程度不同。

  【同期】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 黨(dang) 雄偉(wei)

  簡牘它是兩(liang) 種形製,簡比較窄一點,一般是一簡寫(xie) 成一行字,牘比較寬一些,在三行或者三行以上,寬木板也叫牘,所以合稱叫簡牘。檄是古代在征召或者是做刑罰的一種文書(shu) 叫伐檄,是記錄他(古人),打他(古人)的一個(ge) 過程,為(wei) 什麽(me) 打他以及打他的過程怎麽(me) 處罰的,(也是)簡牘裏的一種。

  【解說】簡牘除了外形上的長短不同,在內(nei) 容中,也會(hui) 有特殊的“額外標記”。

  【同期】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 黨(dang) 雄偉(wei)

  這個(ge) 《塞上烽火品約》是從(cong) 甲渠候官遺址當中所出土的,總共是有17枚。記錄的是敵人進攻數量時間和方位不同,他(古人)燃放烽火,然後舉(ju) 各種信號標誌,把它做詳細規定。這對於(yu) 士兵規定的,你看它上麵每一枚簡牘的上麵有一個(ge) 著重號,這是需要士兵全部都要背誦記憶下來的,非常重要的,這是傳(chuan) 遞軍(jun) 情的。這個(ge) 黑點不是人為(wei) 汙染的,它就是專(zhuan) 門的一個(ge) 標記。

  【解說】展覽用簡牘全景式展現漢代絲(si) 綢之路的政治、軍(jun) 事、文化、商貿和民生等各個(ge) 領域,並適當運用展板、沙盤、模型、場景複原和數字影像等多種輔助手段,方便參觀者理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