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 如何"圈"出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3-09-08 10:33: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商務部等13部門9月6日確定全國第三批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70個(ge) ,涵蓋北京、天津、山西等27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加上前兩(liang) 批80個(ge) 試點地區,已經達到省級全覆蓋。

  那麽(me)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什麽(me) 樣的?居民們(men) 能享受哪些便利服務?“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與(yu) 城市規範有序管理如何實現平衡?在推進“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中,強調因地製宜、“一圈一策”。如何來理解,又如何完善落地?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什麽(me) 樣的?

  首先我們(men) 來了解一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什麽(me) 樣的?今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研究製定的《全麵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對外發布。文件中是這樣表述的: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是指在居民“家門口”——也就是步行5-10分鍾範圍內(nei) ,優(you) 先配齊購物、餐飲、家政、快遞、維修等基本保障類業(ye) 態,引進智能零售終端,讓消費更便捷。在居民“家周邊”——也就是步行15分鍾範圍內(nei) ,因地製宜發展文化、娛樂(le) 、休閑、社交、康養(yang) 、健身等品質提升類業(ye) 態,讓消費更舒心。

  不難看出,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不僅(jin) 是“便捷圈”,還是“舒心圈”。這份三年行動計劃還提出“六個(ge) 一”,即發展“一店一早”、補齊“一菜一修”、服務“一老一小”。是什麽(me) 意思呢?

  便民生活"六個(ge) 一" 讓消費更便捷更舒心

  發展“一店一早”、補齊“一菜一修”、服務“一老一小”。其中,“一店”是指便利店,“一早”是指早餐店,通過推動更多連鎖化、品牌化的便利店和早餐店進社區,滿足步行15分鍾能夠買(mai) 到日常生活基本所需;“一菜”是指菜場,要按照一定標準改造提升菜市場,關(guan) 注環境、衛生和質量的把控,“一修”主要是指日常配鑰匙、修鞋等服務;而服務“一老一小”的“老”指的是老年康護,“小”則是幼兒(er) 托管,通過建設完善相關(guan) 服務設施,解決(jue) 大家的“後顧之憂”。

  三批試點已覆蓋150個(ge) 地區

  去年5月,商務部等12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推動開展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加上昨天剛剛公布的第三批,三批試點已經覆蓋150個(ge) 地區。那麽(me) ,目前各地打造和發展一刻鍾便民生活圈,都有怎樣的實踐呢?

  日常生活中,咱們(men) 經常會(hui) 有修鞋、配鑰匙、修小電器這樣的需求。而隨著城市發展,“小修小補”的攤位日漸難覓蹤跡。為(wei) 了解決(jue) 居民的這種小困擾,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就設立了一個(ge) 誌願服務站。這樣一個(ge) “小修小補”的小亭子,給周邊居民生活帶來很大便利。

  街頭"小修小補" 解決(jue) 居民生活"大問題"

  近日,記者來到誌願服務站的時候,居民們(men) 已經排起了長隊。排隊的大多是周邊的居民,通過鄰居朋友的口口相傳(chuan) ,大家知道了這個(ge) 服務站。

  家電維修師傅 王繼東(dong) :水進去都爛掉了,大概短路了,一看就看到了燒焦了,碰線碰短路了。

  在誌願服務站的窗口旁張貼著展板,上麵詳細標明了服務站的活動時間,每周一、三、五上午9點至11點提供維修服務,可以維修雨傘(san) 、鞋、手表、小家電、配鑰匙等等。負責維修手表的周師傅原來是上海手表廠的職工,因為(wei) 興(xing) 趣愛好學會(hui) 了手表的維修,免費為(wei) 大家修手表。

  鍾表維修師傅 周忠民:在這裏把它檢查一下,基本上都是帶回去修的。然後把他電話聯係方式都記錄下來,我們(men) 這個(ge) 本子已經三本寫(xie) 完了。

  8月30日上午八點半,記者再次來到這裏,天還下著小雨,已經有許多居民等在了門口。這天維修的項目是鞋子和雨傘(san) 。負責雨傘(san) 修理的鬱師傅,平均一分鍾就能修一把傘(san) 。

  雨傘(san) 維修師傅 鬱陳兵:我們(men) 這種歲數年齡的,動動屬於(yu) 活絡活絡了。有什麽(me) 服務項目,不同的我們(men) 都參加。

  據了解,誌願服務站今年3月正式投入運行,目前共有六位不同領域的維修師傅輪流上崗。固定的維修場地和時間,為(wei) 周邊更多居民提供了便利。

  社區居民 周女士:很方便我們(men) 居民,這樣有小修小補的話,我們(men) 居民就方便得多了。

  社區居民 壽女士:老百姓需要這樣的小修小補的,扔了可惜了,對吧?有修的最好了。

  社區居民 羅先生:小五金的什麽(me) 都可以,傘(san) 包括那個(ge) 縫紉的什麽(me) 小東(dong) 西,補補縫縫的都可以,最好多開一點便民服務。

  便利生活 “小修小補”有序回歸

  “小修小補”給居民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如何給“小修小補”找到合適的經營場所,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又讓他們(men) 良性發展,有序規範經營呢?

  記者在北京市中關(guan) 村街道走訪時發現,這裏很多小修小補攤位都變成了固定的小店鋪。

  劉師傅:原先不是在馬路邊嘛,馬路邊不行,挪到這兒(er) 來,環境也好點。

  劉師傅在這裏修理了20多年的自行車。他說,以前他就是在小區門口的一個(ge) 路邊攤,最初總是被人投訴占道經營、影響市容,不僅(jin) 生意難做,居民想找他維修也很不方便。

  變化發生在了2020年。當年,為(wei) 滿足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和市民生活需求,北京中關(guan) 村街道製定了便民維修網點管理辦法,為(wei) 小修小補攤位找到了合適的地方,既不會(hui) 占據道路、影響通行,也因坐落在居住密集區,方便了附近居民。

  在北京中關(guan) 村街道,不止有修自行車、配鑰匙,家電維修、裁縫店也能輕鬆找到。楊師傅的家電維修鋪不久前也剛剛改造完成。

  楊師傅:街道和居委會(hui) 一看我這個(ge) ,你這個(ge) 維修是不是做規範一下,讓更多的居民到你這來,後來他們(men) 大力支持,幫我把這個(ge) 房子弄一下,我在這兒(er) 幹得更有勁。

  社區居民:熱水壺80多塊錢買(mai) 的,壞了就得扔,到這來花20塊錢修好了,又使三年,這不是挺好。

  如何讓"小修小補"規範有序回歸百姓生活?

  我們(men) 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居民需要周邊有修鞋、配鑰匙這些“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而城市管理又希望這些便民服務能夠規範有序,那麽(me) 如何實現兩(liang) 者的平衡?如何讓“小修小補”規範有序地回歸百姓生活?來聽專(zhuan) 家的解讀。

  盤活存量 老舊小區增設便民設施有妙招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有不少是為(wei) 老舊小區而建,但是老舊小區空間不足,是在建設過程中普遍麵臨(lin) 的一大難題。如何盤活存量,找出可利用空間,增加便民設施,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北京和平裏北街,一輛“退役”閑置的公交車,經過改造變成了一個(ge) “小型菜場”,取名“公交便民驛站”;浙江杭州,廢棄核酸亭改造成了“亞(ya) 運青年微站”,向市民提供便民服務;廈門東(dong) 渡片區,利用老舊小區改造之機整合低效閑置空間,建設鄰裏食堂等等。

  各地正在進行著更多創新性的實踐,把社會(hui) 上一些閑置資源,跟社區居民消費需求更好地結合。

  從(cong) 居民需求出發 因地製宜打造便利生活圈

  問需於(yu) 民,問計於(yu) 民,缺什麽(me) 補什麽(me) ,是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宗旨。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更要從(cong) 居民的需求出發,因地製宜。

  北京廣安門外街道茶馬南街社區,茶鋪林立,商業(ye) 發達。周邊居民的休閑活動空間受到了大幅擠壓。如何在以商業(ye) 為(wei) 特色的社區中,開拓出一片為(wei) 居民服務的公共活動空間,滿足居民需求?一起去看看。

  北京廣安門外街道茶馬南街社區,是以茶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大型商住混合社區。這裏茶鋪林立,商業(ye) 發達,但是周邊居民的休閑活動空間受到了大幅擠壓,他們(men) 很希望有一個(ge) 公共活動空間,在裏麵能有閱讀區、體(ti) 育運動區和小劇場等等。

  經過多方尋找,好不容易在茶城裏找到了一個(ge) 閑置地下倉(cang) 庫。但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個(ge) 倉(cang) 庫在規劃時就明確要求隻能用於(yu) 倉(cang) 儲(chu) 貨物,不能進行別的用途,這下街道辦也犯了難。解決(jue) 這樣的難題,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突破。

  北京市西城區商務局副局長 劉軍(jun) :我們(men) 房管部門進行了備案,可以用於(yu) 便民服務設施,但是就說便民服務設施主要指的是商務局下屬的那幾類基本便民服務設施

  他們(men) 順利將倉(cang) 庫空間的使用範圍變更為(wei) 便民服務,這樣,閱讀區、體(ti) 育活動區、理發店等都能夠進駐了。但是小劇場還是被卡在了門外。

  廣外第三空間負責人 李楠:如果不商演的話是可以的,商演的話小劇場,不在商務局列的便民服務清單裏頭。

  最終,在確定便民活動空間大部分時間用於(yu) 公益,小部分用於(yu) 經營後,西城區多個(ge) 部門決(jue) 定,共同做一個(ge) 突破。老百姓心心念念的小劇場終於(yu) 落成,平日,這裏就成了社區活動的聚集地。周圍社區的老年合唱團就在這裏免費排練。

  記者:這塊感覺怎麽(me) 樣?

  居民:這地兒(er) 挺好的,寬敞。

  因地製宜 "一圈一策" 如何完善落地?

  在推進“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中,我們(men) 如何來理解這樣的因地製宜、“一圈一策”?如何讓這樣的理念進一步完善落地呢?繼續來聽專(zhuan) 家的分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