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走高效節水農業發展之路 讓新疆果農過上“甜日子”

發布時間:2023-09-11 09:5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9月1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鎮的晚熟哈密瓜地頭,農(nong) 業(ye) 顧問孔誌軍(jun) 用小刀切下一小片金黃的哈密瓜果肉,輕輕一捏,瓜汁滴到測糖儀(yi) 裏,他讀出數據,“含糖量16.5。”

  在新疆,流傳(chuan) 著一句順口溜:“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頂呱呱……”香甜可口,是很多人對新疆瓜果的第一印象。新疆是世界六大果品生產(chan) 帶之一,素有“瓜果之鄉(xiang) ”的美譽。

  近日,在“四季看新疆之沿著河湖看新疆”主題采訪活動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分赴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爾勒香梨的主產(chan) 地,看香甜的瓜果背後,新疆果農(nong) 如何走出一條水肥一體(ti) 化膜下滴灌種植的高效節水農(nong) 業(ye) 發展之路。

  從(cong) “大水漫灌”到水肥一體(ti) 化膜下滴灌節水農(nong) 業(ye)

  “梨城”庫爾勒市是我國著名的香梨生產(chan) 基地。作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庫爾勒香梨以皮薄、汁多、味甜、“落地成渣”等特點享譽海內(nei) 外,成為(wei) 庫爾勒市的一張天然名片。

  9月初,香梨進入采摘期,豐(feng) 收在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阿瓦提鄉(xiang) 其蓋克其克村的梨園裏,一枚枚果實掛在枝頭,壓彎了樹梢。

  站在梨樹下,被譽為(wei) 種梨“女狀元”的其蓋克其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哲敏露出笑顏,她深知這些金貴的果實來之不易。

  寒來暑往,一枚果實要經受住霜凍、冰雹、大風的重重考驗,才能“修成正果”。澆水、施肥過程中每個(ge) 環節都會(hui) 影響果實的品質。過去果農(nong) 種梨完全“靠天收”,現在水肥一體(ti) 化膜下滴灌技術的推廣,以及果園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讓香梨的產(chan) 量和品質有了保障。

  “今年,眼前的這片果園預計商品果率可以提高20%左右。”劉哲敏說。

  據了解,2020年起,庫爾勒香梨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項目啟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出台了《庫爾勒香梨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實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推廣、香梨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等八大舉(ju) 措,推動香梨產(chan) 業(ye) 向科學化、規範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邁進。

  “你們(men) 看看我們(men) 的果園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在劉哲敏的提醒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果樹下的溝槽鋪上了深色的薄膜,下麵埋著水管,水、肥通過這裏,對果樹進行精準滴灌。

  隨著水肥一體(ti) 化滴灌技術的成功應用,當地果農(nong) 越來越接受這件“新鮮事物”。劉哲敏說,現在澆水、施肥合二為(wei) 一,一畝(mu) 地足足節約了近一半的用水,用電用水的成本大幅下降。

  “水果,水果,怎麽(me) 能缺水?過去果農(nong) 習(xi) 慣了‘大水漫灌’。”劉哲敏說,現在大家都意識到,水肥一體(ti) 化滴灌技術不僅(jin) 可以提升香梨的品質,種出的梨子更甜了,還能節約生產(chan) 成本,農(nong) 民紛紛跟著采用新技術。

  節水農(nong) 業(ye) 助瓜果提質增效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9月初,位於(yu) 火焰山下的吐魯番市高昌區三堡鄉(xiang) 英吐爾村,葡萄基本已經采摘完畢。本地農(nong) 民開著農(nong) 用三輪車,往返於(yu) 葡萄園與(yu) 晾房之間,忙著製作葡萄幹。

  “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全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無霜期長達280-300天,晝夜溫差大,利於(yu) 瓜果糖分積累……獨特的氣候條件讓吐魯番的葡萄聞名中外。

  吐魯番的葡萄品種多、產(chan) 量高,是中國葡萄主要生產(chan) 基地,現有葡萄品種有無核白、紅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50多種,僅(jin) 無核白葡萄就有20個(ge) 品種,堪稱“葡萄植物園”。吐魯番出產(chan) 的成熟鮮食葡萄含糖量為(wei) 22%-24%,如果晾成葡萄幹,含糖量可以提高至70%左右。

  水肥一體(ti) 化種植,也是近幾年吐魯番市高昌區三堡鄉(xiang) 采取的新手段。這項技術將灌溉與(yu) 施肥融為(wei) 一體(ti) ,借助壓力灌溉係統,將可溶性固體(ti) 肥料或液體(ti) 肥料配兌(dui) 而成的肥液與(yu) 灌溉水一起,均勻、準確地輸送到葡萄根部,不僅(jin) 養(yang) 分和水分利用效率高,還可以調節產(chan) 期。

  “用這個(ge) 辦法,可以節水、節工、省肥料。”三堡鄉(xiang) 副鄉(xiang) 長蘇巴提·蘇萊曼說,目前全鄉(xiang) 正在全麵推廣水肥一體(ti) 化葡萄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按照這種辦法已累計種植500畝(mu) 葡萄。

  哈密種植哈密瓜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現有哈密瓜品種近300種。在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鎮,年平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175倍。發源於(yu) 喀爾裏克冰川北坡的伊吾河水流入戈壁,匯聚到地勢較低的淖毛湖,在雪水的滋養(yang) 下,淖毛湖鎮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晚熟哈密瓜膜下滴灌生產(chan) 基地。

  淖毛湖鎮主產(chan) 兩(liang) 種哈密瓜,“新密25號”和“西州密17號”,因成熟以後顏色差異俗稱“黃瓜”和“黑瓜”,甜度普遍在15度以上。

  淖毛湖哈密瓜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甜?按該鎮農(nong) 業(ye) 顧問孔誌軍(jun) 的說法,因為(wei) 澆的是天山雪水,施的是羊糞農(nong) 家肥,穿的是“防曬衣”,坐的是“沙發墊”。

  如今,哈密瓜種植戶周茹剛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nong) 業(ye) 助手,輕點閥門按鈕就能澆水,而且每塊田的澆水情況一目了然。

  淖毛湖鎮黨(dang) 委委員張明生說,淖毛湖鎮通過推廣膜下滴灌節水灌溉係統,應用智慧節水平台,運用手機App程序控製每個(ge) 條田的輪灌區,哈密瓜生產(chan) 用水下降了35%,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哈密瓜品質不減反增。

  據了解,在淖毛湖鎮的4萬(wan) 畝(mu) 晚熟哈密瓜種植麵積中,已有兩(liang) 萬(wan) 畝(mu) 實現了智慧節水灌溉。目前,該鎮正在推廣晚熟哈密瓜有機栽培技術規程,形成節水滴灌、水肥一體(ti) 化、機械化耕作與(yu) 施肥、有機化栽培、北鬥導航等技術於(yu) 一體(ti) 的標準化栽培形式。

  新疆果農(nong) 過上“甜日子”

  在高效節水農(nong) 業(ye) 的帶動下,新疆各族群眾(zhong) 通過采取創新手段種植和加工瓜果,過上了“甜日子”。

  三堡鄉(xiang) 緊鄰火焰山,開春升溫快、氣溫高,副鄉(xiang) 長蘇巴提·蘇萊曼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該鄉(xiang) 種植的葡萄比多數吐魯番葡萄能提前一兩(liang) 周上市,有一定的銷售優(you) 勢,鼓勵當地群眾(zhong) 更多地種植鮮食葡萄。

  蘇巴提·蘇萊曼算了一筆“經濟賬”:當地群眾(zhong) 種植葡萄、製葡萄幹每畝(mu) 的收入大約是2500元至3000元,如果銷售鮮食葡萄,每畝(mu) 地能獲得更多收入。在鄉(xiang) 政府的帶動下,許多群眾(zhong) 紛紛種植鮮食葡萄,為(wei) 了穩定銷路,三堡鄉(xiang) 又召集鮮食葡萄收購商與(yu) 合作社,以村為(wei) 單位,與(yu) 農(nong) 民簽訂收購協議。

  據了解,今年吐魯番共種植54.38萬(wan) 畝(mu) 葡萄,預計葡萄總產(chan) 量將達144萬(wan) 噸。吐魯番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鮮食葡萄銷售、葡萄幹加工、葡萄酒釀造、葡萄葉生產(chan) 、葡萄枝條多元化利用及葡萄副產(chan) 物加工利用等為(wei) 主的集聚葡萄產(chan) 業(ye) 上、中、下遊資源的全產(chan) 業(ye) 鏈條。

  為(wei) 了打造香梨產(chan) 業(ye) 集群,近年來,庫爾勒市盤活農(nong) 村土地資源,成立專(zhuan) 業(ye) 化運營公司,推動香梨提質增效,帶動村集體(ti) 和農(nong) 戶增收。

  種了30多年梨子的劉哲敏是最先“嚐到甜頭”的致富帶頭人,現在是金久誠香梨合作社的負責人。在她的帶領下,合作社為(wei) 社員提供“一條龍”的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搭建穩定的銷售渠道,著力打造品牌,提升產(chan) 品議價(jia) 能力。同時,通過電商平台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帶領村民成立家庭農(nong) 場,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旅遊項目。

  合作社現有社員100多戶,果園麵積達3200畝(mu) ,劉哲敏所在的其蓋克其克村也成為(wei) 全鄉(xiang) 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庫爾勒市阿瓦提鄉(xiang) 被譽為(wei) 庫爾勒香梨第一鄉(xiang) ,種植麵積約占全市的20%。該鄉(xiang) 的吾夏克鐵熱克村在實施土地流轉的同時,憑借毗鄰市區的交通優(you) 勢,著力打造鄉(xiang) 村文旅經濟,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一年一度的“梨花節”更是引來眾(zhong) 多遊客。

  如今的吾夏克鐵熱克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zhong) 的日子越過越“甜”。走在村裏的大道上,當地工作人員算了一筆賬,土地流轉之後,村民多了好幾項收入:土地流轉的費用,逐年進行評估,會(hui) 有一定的上浮;在公司的果園就業(ye) ,每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將閑置的房屋流轉給旅遊公司,也能拿到一定的租金;閑暇時,還可以從(cong) 事旅遊業(ye) ,擺攤設點,獲得經營收入;此外,還能享受到香梨提質增效之後的集體(ti) “分紅”。

  這樣的日子,怎能不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林 王雪迎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