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在科技增產提質上下功夫 為中國飯碗裏裝上更多優質糧
央視網消息:提起黑龍江的糧食生產(chan) ,一定離不開建三江。建三江每年生產(chan) 糧食140億(yi) 斤左右,手握北大荒核心基地的生產(chan) 能力,建三江人也開始在科技增產(chan) 提質上下功夫。
遼闊的三江平原稻浪滾滾。秦玉秋是建三江七星農(nong) 場的種植戶,這幾年在稻米快要收獲的時候,老秦養(yang) 成了一個(ge) 習(xi) 慣,就是每天都要看看地塊裏的水分和水稻的根係情況。在老秦看來,這個(ge) 時候保證根係發達是產(chan) 量提升的關(guan) 鍵。
想讓水稻豐(feng) 產(chan) ,就要抓好它的整個(ge) 生育期,讓溫光水肥達到最優(you) 配合。在七星農(nong) 場各類傳(chuan) 感器的幫助下,秦玉秋家地塊的信息被傳(chuan) 送到智慧大腦。經過長期分析水稻各個(ge) 生長階段的株高、葉麵積等相關(guan) 數據後,就可以建立當地的水稻生長發育模型。為(wei) 進一步精準進行高效施肥、植保灌溉等農(nong) 事作業(ye) 提供技術支撐。每個(ge) 環節的精準就會(hui) 帶來產(chan) 量的提升。
今年,通過墾地融合項目的實施,北大荒的先進集成技術也在向普通農(nong) 戶的田塊推廣。其中,八五九農(nong) 場就在撫遠市海青鎮開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開展單環節托管作業(ye) 麵積突破22萬(wan) 畝(mu) 次,實現了大豆平均畝(mu) 單產(chan) 增加100斤以上。
黑龍江省撫遠市海清鎮永富村種植戶 薑立誌:今年跟農(nong) 墾合作實現了大壟雙行,農(nong) 墾的技術機械實力也強大,效率也提高了,能實現畝(mu) 產(chan) 450斤以上,賣糧也不愁了,我們(men) 訂單也非常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