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年學生到鄉村振興一線“自找苦吃”:萬名學子聯萬村 走向田間“大課堂”

發布時間:2023-09-12 10:4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今年暑假,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大三學生趙一諾度過了“自找苦吃”的30天。在學校組織的暑期大調研活動中,她深入田間地頭,進行鄉(xiang) 村數據調查,“通過調研我深刻地意識到,把所學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應用於(yu) 生產(chan) 實踐,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的實際問題,是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之舉(ju) ”。

  趙一諾的經曆是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萬(wan) 餘(yu) 名師生暑期調研的一個(ge) 縮影。今年暑假,該校啟動了“萬(wan) 名學子聯萬(wan) 村,我為(wei) 家鄉(xiang) 作貢獻”大調研,組建了由774名指導教師和1.1萬(wan) 餘(yu) 名學生參與(yu) 的1325個(ge) 調研小組,奔赴全省16市、136個(ge) 縣(市、區)、1825個(ge) 鄉(xiang) (鎮、街道)、5.46萬(wan) 個(ge) 行政村,深入開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指導、技術推廣、文化幫扶、助農(nong) 銷售、誌願服務等活動。

  “本次暑期大調研是學校開展主題教育,推動科產(chan) 教深度融合,推進一流農(nong) 業(ye) 大學建設,服務農(nong) 業(ye) 強省建設的有效舉(ju) 措,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引導專(zhuan) 業(ye) 教師在田野上做課題、寫(xie) 論文、出成果,引領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徐劍波說。

  青年學生進鄉(xiang) 野、接地氣,用腳步丈量真實鄉(xiang) 土

  8月的一天,烈日當空,驕陽似火。在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趙一諾所在的調研小組正在實地調研堽城鎮下轄行政村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各類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基本情況。

  剛做完數據調查,她又急匆匆跟著農(nong) 學院玉米栽培專(zhuan) 家劉鵬教授來到堽裏村的玉米大田,與(yu) 當地農(nong) 民交流,解答玉米種管難題。

  “玉米已經進入大喇叭口期,有的開始抽雄了,是不是合適化控”“今年受降雨和台風影響,玉米倒伏較重,倒伏的玉米扶好還是不扶好”……種植戶的問題一個(ge) 接一個(ge) ,劉鵬給他們(men) 上了一堂“緊急”的玉米管理技術指導課。

  “走進鄉(xiang) 村田間,看到劉教授用專(zhuan) 業(ye) 知識為(wei) 農(nong) 戶發現種植問題、解決(jue) 生產(chan) 難題,我才真正體(ti) 會(hui) 到學習(xi) 農(nong) 業(ye) 知識的意義(yi) ,意識到作為(wei) 一名農(nong) 學人的使命感。”趙一諾說。

  之後,趙一諾與(yu) 調研小組成員一起參觀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先行區和茂公山,對當地農(nong) 村的作物種植情況、定點幫扶情況等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

  “參加這次暑期調研是非常有意義(yi) 的,拉近了我與(yu) 農(nong) 民的關(guan) 係,讓我看到了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的農(nong) 村,以後我也要投身鄉(xiang) 村建設,為(wei) 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發展貢獻力量。”她堅定地表示。

  與(yu) 趙一諾擁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機電學院的梁龍、林學院的趙文源、動物科技學院的董久遠、水利土木工程學院的隋蕙瑤等萬(wan) 餘(yu) 名參與(yu) 調研活動的農(nong) 大青年學生。

  “我們(men) 與(yu) 招遠市14個(ge) 鄉(xiang) 鎮進行交流,‘鎮鎮負責,村村落實’,724個(ge) 行政村一個(ge) 也不落下,一村一張紙,5個(ge) 二維碼,點對點推進服務。團隊的現場調研工作和線上追蹤工作實現了無縫銜接,雖然工作量很大,但收獲滿滿。”隋蕙瑤說,從(cong) 學校“小課堂”走向田間地頭的“大課堂”,我們(men) 真正把工作落到了實處,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身為(wei) 家鄉(xiang) 誌願者,十分自豪。

  截至8月25日,1325個(ge) 調研小組已完成山東(dong) 省55077份村級問卷、1567份農(nong) 場問卷、679份企業(ye) 問卷、2261份合作社問卷、61527份農(nong) 戶問卷,村級調研覆蓋率100%,將為(wei) 後續農(nong) 大專(zhuan) 家構建山東(dong) 省鄉(xiang) 村發展的動態數據庫提供數據支撐,實打實地助力山東(dong) 省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專(zhuan) 家教授傳(chuan) 真經、送技術,用行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此次暑期大調研活動中,不僅(jin) 萬(wan) 餘(yu) 名青年學生走進鄉(xiang) 村,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的專(zhuan) 家教授也奔赴一線,為(wei) 大調研保駕護航。他們(men) 與(yu) 當地群眾(zhong) 深入交流,解讀宣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政策理論,開展生產(chan) 技術推廣,解決(jue) 生產(chan) 實際問題,為(wei) 切實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貢獻山農(nong) 力量。

  在棗莊市山亭區,資環學院王金花教授與(yu) 其他5名專(zhuan) 業(ye) 教師帶領21名學生,在10個(ge) 鄉(xiang) 鎮(街道)開展調研,與(yu) 鄉(xiang) 鎮幹部和農(nong) 民朋友交談,了解農(nong) 業(ye) 發展特色,發現了當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多項迫切需求。

  “這有助於(yu) 我在今後的工作中精準把握科研導向,聚焦農(nong) 業(ye) 發展需求。同時,我也看到了農(nong) 大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曆練,看到了他們(men) ‘知農(nong) 愛農(nong) ,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決(jue) 心和毅力。”王金花對未來的科研和人才培養(yang) 工作充滿了希望,“作為(wei) 高校教師和環保科技工作者,我會(hui) 更加注重培養(yang) 適應國家‘十四五’規劃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需求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帶領科研團隊為(wei) 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保護事業(ye) 貢獻力量”。

  在濟寧市兗(yan) 州區新驛鎮,農(nong) 戶主要采用玉米、大豆間作套種的方式進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利用玉米和大豆植株的高度差異空間,在噴灑農(nong) 藥時,可以用適當大小的硬紙板等物品輔助遮擋。”針對農(nong) 藥噴灑不當導致作物減產(chan) 這一問題,農(nong) 學院玉米專(zhuan) 家郭營教授手把手地教農(nong) 戶噴灑農(nong) 藥時的注意事項。

  這樣的現場“授課”,在暑期大調研活動中並不少見。在萊西市日莊鎮溝東(dong) 村的葡萄種植大棚裏,園藝學院葡萄種植專(zhuan) 家杜遠鵬教授針對葡萄種植成本高的問題,給種植農(nong) 戶進行了現場指導。

  “可以將剪下來的葡萄枝葉,加上尿素和石灰調和,實現枝條粉碎還田。”杜遠鵬邊示範邊講解,“通過枝條粉碎還田不僅(jin) 可以降低葡萄種植成本,還可以實現產(chan) 品品質的提升”。

  此外,蔬菜專(zhuan) 家鞏彪教授、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家季相山教授等700多名山東(dong) 農(nong) 大專(zhuan) 家教授深入鄉(xiang) 間地頭,切實為(wei) 農(nong) 民開展技術指導,助力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卡脖子”難題,幫助農(nong) 民實現單產(chan) 提升。

  自活動開展以來,全校師生累計開展技術服務指導5836次,開展農(nong) 業(ye) 政策宣講765場,幫助解決(jue) 作物、蔬菜生產(chan) 、水果種植、畜禽養(yang) 殖、土壤檢測、肥料使用等實際問題1760多個(ge) ,開展直播帶貨148次,推廣花生、小麥、肥料等新品種、新技術50餘(yu) 個(ge) ,為(wei) 家鄉(xiang) 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黨(dang) 員幹部察民情、解民憂,用擔當詮釋愛農(nong) 情懷

  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高度重視本次暑期調研活動,成立了以書(shu) 記、校長為(wei) 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學校領導領銜、部門學院包片、萬(wan) 名師生參與(yu) ”的網格化調研體(ti) 係,通過自上而下的層級協調模式,以學生調研為(wei) 主要落腳點,分階段逐步推進大調研。學校黨(dang) 委班子成員按照責任分工,分別帶領相關(guan) 單位深入全省16個(ge) 地市和“三農(nong) ”一線,主動與(yu) 地方對接,建立校地企多方聯係,為(wei) 活動的順利開展架橋鋪路。

  徐劍波介紹,通過開展鄉(xiang) 村大調查,學校將進一步摸清楚以鄉(xiang) 村為(wei) 基本單元的山東(dong) 省鄉(xiang) 村地域特征、資源環境、人口情況、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生活水平等本底數據和信息資源,構建信息數據庫係統,編製全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調查報告,服務我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為(wei) 全省各級政府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推進農(nong) 業(ye) 強省建設提供決(jue) 策依據。

  另外,調研師生在調研村全部建立了包括村幹部在內(nei) 的微信工作群,截至目前已有1.5萬(wan) 人進群。村裏有關(guan) “三農(nong) ”的問題隨時可以在工作群裏提出,學生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給專(zhuan) 業(ye) 教師進行答疑;需要實地指導的,學校組織專(zhuan) 家到現場進行指導,積極探索科技服務“三農(nong) ”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

  目前,根據各行政村農(nong) 業(ye) 主導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該校正在籌備逐步在全省鄉(xiang) 村建立科技服務驛站,為(wei) 農(nong) 戶的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使學校的科技、人才、成果、技術等更快更多地湧入鄉(xiang) 村一線,為(wei) 農(nong) 戶生產(chan) 提供切實保障。

  同時,該校還將選派大一學生入住驛站,在大學4年裏圍繞村裏的農(nong) 業(ye) 發展做課題、寫(xie) 論文、送技術,實實在在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出謀劃策。

  “我們(men) 將充分發揮學校在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中的學科專(zhuan) 業(ye) 、人才科技優(you) 勢,探索人才培養(yang) 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案,鼓勵青年學生到生產(chan) 一線‘自找苦吃’,把課堂學習(xi) 和鄉(xiang) 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ye) 。”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冷暢儉(jian) 表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王靜 趙秀明 尹昌美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