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糧食主產區迎豐收 規模化經營 為好技術找到用武之地

發布時間:2023-09-12 11:16: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各類“試驗田”“樣板田”依托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集成技術,有望得到高產(chan) 量。如何讓更多農(nong) 民的大田產(chan) 量追上這些試驗田的產(chan) 量,這也是國家2023年著力探索的重點方向。在這方麵,國家級產(chan) 糧大縣臨(lin) 邑縣做出了有力嚐試。

  眼下,山東(dong) 省臨(lin) 邑縣的83萬(wan) 畝(mu) 玉米已進入灌漿期。在翟家鎮千畝(mu) 玉米高產(chan) 示範方,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正組織玉米的理論測產(chan) 。

  理論測產(chan) 結果讓這塊地的主人孫經高感到出乎意料,因為(wei) 夏播時遭遇了一段時間的持續高溫幹旱,出苗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所以他一直擔心產(chan) 量。然而農(nong) 技人員告訴記者,這裏的好收成還是得益於(yu) 集成技術的推廣利用。

  然而,當初把紙上的科研成果轉化成大田裏的生產(chan) 力並不順暢。

  為(wei) 打消種植戶在應用新技術過程中的顧慮,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聯合各大涉農(nong) 院校與(yu) 本地種糧大戶組建農(nong) 技服務團,通過田間課堂、農(nong) 技專(zhuan) 家包片等舉(ju) 措,分區域、分環節、分苗情抓好作物全周期管理,一步步扭轉農(nong) 戶的傳(chuan) 統種植觀念。

  目前,臨(lin) 邑縣已推廣高效利用智能水肥一體(ti) 化等先進技術38項,並實現了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統防統治三個(ge) 百分之百,由過去的“三分種七分管”變為(wei) 了現在的“七分種三分管”。

  規模經營 為(wei) 好技術找到用武之地

  在調研中,許多農(nong) 戶告訴記者,想讓集成技術順利地推廣利用,基礎還是要有連片的土地和規模化的經營。臨(lin) 邑縣如何聚攏零散土地,讓好技術有用武之地的?

  臨(lin) 邑縣所在的德州市早在2021年就在全國首次提出“噸半糧”生產(chan) 能力建設,打響了提單產(chan) 的攻堅戰。

  為(wei) 了讓普通小農(nong) 戶得到和“糧王”一樣的高產(chan) 量,關(guan) 鍵還是要打通農(nong) 技推廣“最後一公裏”。翟家鎮孫漢服村有700多畝(mu) 土地,過去多由小農(nong) 戶種植,管理粗放,產(chan) 量自然也不會(hui) 太理想。

  一畝(mu) 地多打或者少打幾十斤糧食,對於(yu) 農(nong) 民來說是筆小賬,但對於(yu)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來說卻是筆大賬。山東(dong) 嚴(yan) 格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全力打造沿黃“齊魯糧倉(cang) ”,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噸半糧”產(chan) 能建設。德州建立“書(shu) 記抓糧”機製,層層落實書(shu) 記“指揮田”,一級抓給一級看。

  山東(dong) 省臨(lin) 邑縣翟家鎮孫漢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景茂告訴記者,辦法得當老百姓的心裏也就踏實了,村子裏的700多畝(mu) 地很快就實現了流轉或托管。

  如今,臨(lin) 邑縣核心區已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ti) 541家,其中,種糧大戶309個(ge) 、家庭農(nong) 場145個(ge) ,占核心區耕地麵積的78%,保證了當地農(nong) 業(ye) 新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和現代農(nong) 業(ye) 標準化管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