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 “北京風沙源”變成“北京後花園”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秋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走進內(nei) 蒙古自治區多倫(lun) 縣南沙梁,仍是滿目蔥蘢。樟子鬆掉落的鬆針鋪滿土地,扒開一層鬆針鬆果,沙地裸露出來。
多倫(lun) 縣林草局副局長李岩說,這裏原為(wei) 流動沙丘,寸草不生。現在有的樹木已生長近20年,高達七八米。
風沙一度困擾多倫(lun)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多倫(lun) 縣受自然和人為(wei) 因素影響,風蝕、沙化嚴(yan) 重,形成東(dong) 西走向的三條大沙帶,且有逐漸擴展相連的趨勢。
多倫(lun) 位於(yu) 北京正北,是內(nei) 蒙古離北京最近的旗縣,直線距離僅(jin) 為(wei) 180公裏。惡劣的生態環境不僅(jin) 製約當地經濟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也給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帶來隱患。
李岩說,南沙梁生態治理始於(yu) 2001年春季,在全麵圍封基礎上,用3×3米黃柳網格沙障進行固沙。
黃柳是先鋒樹種,“把黃柳截成四五十厘米高的插條,埋到沙窩子裏,拿鐵鍬挖,埋進地下20-40厘米,待挖到濕潤的土地處,就在上麵留出20-30厘米的沙障,這是固沙。”李岩說,隨後撒點一些草籽,等草長出來後,後續的植被就都有了,這才開始試種樟子鬆。
“大規模引種、試種樟子鬆的一個(ge) 重要因素是,該樹種需水量小。”李岩說。2011年,多倫(lun) 縣啟動百萬(wan) 畝(mu) 樟子鬆造林工程,5年時間,完成樟子鬆造林137萬(wan) 畝(mu) 。
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多倫(lun) 分場場長左鴻飛介紹,種樹不能單一樹種,要從(cong) 生態角度考慮,按照大約7:3的比例進行多元化種植,約60%-70%是樟子鬆,其他以一些闊葉樹混交,比如榆樹、楊樹、山杏等。
形成穩定的生態防護體(ti) 係的同時,林沙產(chan) 業(ye) 體(ti) 係也初具規模。左鴻飛說,在推動生態建設過程中,也考慮到經濟效益,發展林下經濟,比如種植中藥材赤芍,養(yang) 殖黃蜂、雞、鵝等,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參與(yu) 進來。當地還對原來的部分樟子鬆林地進行紅鬆嫁接,村民可通過賣鬆子獲得收益。
多倫(lun) 縣政府副縣長李寶山給出一組數據,通過百萬(wan) 畝(mu) 樟子鬆造林工程、渾善達克沙地規模化林場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多倫(lun) 縣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現在的37.9%,項目區林草植被綜合蓋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多倫(lun) 縣已經從(cong) ‘北京風沙源’逐步變成‘北京後花園’。”
“生態建設不是一蹴而就,隻有久久為(wei) 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才能穩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談及多倫(lun) 的治沙經驗,左鴻飛表示,當地“一手抓種樹,一手抓禁牧”,成立了縣、鄉(xiang) 、村、組、農(nong) 戶5級管控網絡,不讓人為(wei) 活動和牲畜幹擾樹木生長,有效保護生態治理成果。
機製、體(ti) 製的創新亦不可或缺。左鴻飛說,百萬(wan) 畝(mu) 造林工程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花錢買(mai) 活樹,林業(ye) 部門負責規劃設計檢查驗收,中間部分交給市場主體(ti) ,按規劃造林,可獲得造林補貼。企業(ye) 、農(nong) 民、合作社的多元化參與(yu) ,極大地推動了造林質量,提升了建設速度。
大規模的植綠使當地氣候逐漸好轉。李岩說,當地降雨量較10多年前有所提升,更明顯的感受是,風沙變少了。從(cong) 京津冀來多倫(lun) 的遊客越來越多,“現在多倫(lun) 縣的一些地方還建起了氧吧、農(nong) 家樂(le) 。”
在李岩看來,眼睛所見的改變最為(wei) 直接,“原來是沙中找綠,現在是綠中找沙”。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多倫(lun) 縣流動沙地僅(jin) 有1.72萬(wan) 畝(mu) ,半固定沙地0.23萬(wan) 畝(mu) ,共計不到2萬(wan) 畝(mu) 。而在造林前,這個(ge) 數字是200多萬(wan) 畝(mu)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