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京中軸線 見證曆史與未來

發布時間:2023-09-12 14:48:00來源: 人民日報

  先有什刹海,後有北京城。什刹海畔的萬(wan) 寧橋橫跨玉河。玉河還有一個(ge) 更響亮的名字:通惠河。

  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黃瓦紅牆莊嚴(yan) 壯美。這是古老的北京。

  雙奧之城,全球最大單體(ti) 航站樓如鳳凰展翅,迎接著八方來客。這是現代的北京。

  將北京的古今連接起來的是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如城市的脊梁,挑起厚重的曆史與(yu) 無限的未來。

  保護遺產(chan) ,不是以犧牲現代生活為(wei) 代價(jia) ,而是要以保護促進改善民生。

  從(cong) 通惠河畔走進雨兒(er) 胡同,青磚灰瓦,朱紅門扇,古樸整潔。停車庫、老年食堂、齊白石舊居紀念館……老街坊和新業(ye) 態比鄰,方便又舒心。

  居民們(men) 依然記得過去這裏的模樣。亂(luan) 接的電線像蜘蛛網,一到雨天,地上汙水橫流,得蹚著水去胡同裏上公共廁所。有一個(ge) 500多平方米的大雜院,擠著14戶人家、22間房,彎曲狹窄的通道,僅(jin) 有1米寬,兩(liang) 人錯身都困難。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帽兒(er) 胡同、福祥胡同、蓑衣胡同。它們(men) 都位於(yu) 南鑼鼓巷西南角,屬於(yu) 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的緩衝(chong) 區。通過“申請式騰退”,約60%的居民外遷,戶均住房麵積由不足25平方米增加到110平方米。“一院一設計、一戶一方案”的“繡花”式精細治理,使老屋外表恢複了原有風貌,內(nei) 裏完成了現代化改造。無論是走是留,人們(men) 的生活都得到了根本改善。

  “媽媽,我還想看那些叔叔打鼓,還有沉浸式電影……”夕陽斜掛,外地遊客柴女士帶著孩子走出鼓樓。小朋友一步一回頭,意猶未盡。“箭樓、角樓、鍾鼓樓,我們(men) 都打卡了。它們(men) 都在中軸線上。”柴女士說著,準備動身前往下一個(ge) 景點——鳥巢。這是她精心規劃的行程。

  鍾鼓樓是中軸線的北端點,但不是終點。從(cong) 這裏畫一條延長線,會(hui) 經過鳥巢、水立方、冰絲(si) 帶、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也會(hui) 經過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一路向北,延長線的最遠處,直抵燕山腳下。這裏曾是廢棄的采石場,如今,經過生態修複,一片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築群宛如明珠,點綴於(yu) 青山茂林間。這顆明珠就是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將中華文化種子基因“藏之名山,傳(chuan) 之後世”是它的使命。

  不斷生長的中軸線,如同樹木的年輪,記錄著首善之區的建設史。曆史與(yu) 當下,自然與(yu) 人文,在這條線上交織交融。它還將伴著城市走向未來,見證這座城市的進步與(yu) 發展。(本報記者 周飛亞(ya)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