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要解決“真問題”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聶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教授)
創新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是社會(hui) 進步的不竭動力。但是,盲目創新不可取,更不能為(wei) 創新而創新,一定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做到“不唯書(shu) 、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他、隻唯實”。
高校科技創新要走實走深,解決(jue) 真問題。那麽(me) ,何為(wei) 創新的“真問題”?
以結構工程為(wei) 例,從(cong) 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具體(ti) 且實際的現實問題,或者在有潛在應用需求的瓶頸問題中,提煉出具有深刻理論意義(yi) 和廣泛應用價(jia) 值的科學問題,由此產(chan) 生的科技成果可以指導並引領一大批類似工程的實踐,從(cong) 而達到“源於(yu) 工程、服務工程、高於(yu) 工程、引領工程”的目的。這種在實踐中凝練並解決(jue) 的問題即是“真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木工程持續快速發展。對於(yu) 不斷湧現的各類大型複雜結構,如果仍然采用傳(chuan) 統的結構形式和建造技術,就容易導致構造複雜、施工困難、耐久性低等問題,甚至存在潛在安全隱患。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正是在解決(jue) 土木工程領域“真問題”的實踐中,完成從(cong) “冷門”到“熱點”的轉變和突破。
實踐,不僅(jin) 是創新的源泉,也是檢驗創新成果正確性和先進性的重要標準。
建造優(you) 質工程,就像譜寫(xie) 一首流傳(chuan) 百年的歌曲,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侵蝕。受材料、結構、技術和理論水平的限製,任何工程難免存在局限甚至不足,這需要工程師對既有理論和技術不斷改進和完善。
因此,對於(yu) 每一項工程,不僅(jin) 要重視設計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更要重視實踐的可行性。如果無法施工,即使有再好的構想也隻能是紙上談兵。
那麽(me) ,如何在實踐中把握創新的方向?
我認為(wei) ,首先,在戰略上要具備洞察科學前沿的前瞻眼光,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和毅力,堅持做到“不趕時髦、不隨大流、不湊熱鬧、不湊數量”。
工程科技研究和創新的目標是解決(jue) 實際工程問題,促進行業(ye) 進步,因此隻要是有利於(yu) 國家安全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實際科研價(jia) 值、工程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的研究方向,都值得嚐試。特別是針對製約國家創新發展的重大科技瓶頸問題,要優(you) 先組織開展相關(guan) 基礎理論和關(guan) 鍵技術的攻關(guan) ,切忌“一山望著一山高”,盲目跟蹤“熱點”,更不能一味認定“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喪(sang) 失獨立思考和自信。
其次,在戰術上要注重傳(chuan) 承和積累,敢於(yu) 批判與(yu) 質疑。批判和質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更是科技工作者創新的基礎。要多做“科學中的粗活”,從(cong) 小事做起,最後才能做成大事。
結構有形,創新無限。科技工作者應該將“頂天”與(yu) “立地”相結合,既要瞄準學科前沿,又要解決(jue) 實際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為(wei) 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強化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撐,並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2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