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聯合將“鹽堿地”變成“噸糧田”
“把貧瘠低產(chan) 的鹽堿地變成枝繁葉茂的‘噸糧田’”,“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zhuan) 家、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研究員劉兆輝與(yu) 同事們(men) 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實現了上述變化。
9月8日,在鹽堿地產(chan) 能提升關(guan) 鍵技術示範推廣現場觀摩會(hui) 上,這一“變化”引起了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的興(xing) 趣。據了解,為(wei) 了將“鹽堿地”變成“噸糧田”,他們(men) 以濱海鹽堿地土壤為(wei) 研究對象,通過施用有機肥、有機無機配套施用、改良劑施用、種植模式選擇等手段,探索不同培肥改良技術對土壤質量和作物產(chan) 量的影響。而這隻是“環渤海鹽堿地耕地質量與(yu) 產(chan) 能提升技術模式與(yu) 應用項目”的一部分。
據了解,我國擁有4000多萬(wan) 畝(mu) 環渤海鹽堿耕地,鹽堿脅迫重、土壤結構差、受水資源約束嚴(yan) 重,耕地質量和產(chan) 能提升潛力巨大,如果耕地質量提升1—2個(ge) 等級,每年能夠增產(chan) 糧食600多萬(wan) 噸,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劉兆輝向記者表示,鹽堿耕地質量和產(chan) 能協同提升是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的重要抓手。
但鹽堿耕地質量和產(chan) 能協同提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鹽堿地改良的基本原理是水和鹽共進退,有分有合,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春返鹽、夏淋鹽、根係層脫鹽。”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澤強表示,項目組從(cong) 工程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農(nong) 藝改良措施和化學改良措施4方麵提出了適用於(yu) 濱海鹽堿地的10餘(yu) 種技術與(yu) 模式,打造可參觀、可複製、效益明顯的應用場景。
在上述思路下,“環渤海鹽堿地耕地質量與(yu) 產(chan) 能提升技術模式與(yu) 應用項目”吸引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nong) 業(ye) 資源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等10家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ye) 的加入。
在劉兆輝看來,他們(men) 長期在環渤海區域從(cong) 事鹽堿地改良、水資源高效利用、新產(chan) 品研發、抗逆作物評價(jia) 、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以及農(nong) 業(ye) 新技術推廣服務等科研工作,優(you) 勢突出、經驗豐(feng) 富,其科研能力、創新實力、應用能力和推廣服務能力能夠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記者注意到,4月28日,該項目的2022年度總結會(hui) 議在河北省滄州市召開,該項目組在耐鹽品種篩選、土壤降鹽培肥、種植製度構建等技術與(yu) 模式方麵取得了不少進展,比如他們(men) 在環渤海地區選定20多個(ge) 聯合試驗點,篩選出糧食、經濟和特色高值作物耐鹽品種33個(ge) ,形成了輕中度鹽漬化耕地配套栽培技術;構建了鹽堿地高效降鹽增碳利用技術,實現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0%以上,鹽分降低15%以上;研發出鹽堿耕地抗鹽提質增產(chan) 和多水源高效安全利用關(guan) 鍵技術,鹽分降低10%以上;構建出環渤海中度鹽堿耕地智慧用養(yang) 綜合技術模式,地力提升1個(ge) 等級。
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武傑認為(wei) ,多學科聯合作戰,讓上述項目取得了預期進展。但他同時也表示,將更多“鹽堿地”變成“噸糧田”,還需團隊更多努力。
在現場,劉兆輝作為(wei) 首席專(zhuan) 家為(wei) 該項目設定了新的目標,即預期創新鹽堿地綜合產(chan) 能提升關(guan) 鍵技術10項以上,構建環渤海鹽堿耕地土壤數據庫1個(ge) ,研發鹽堿地新型改良劑和肥料產(chan) 品10個(ge) 以上以及智能農(nong) 機裝備2套以上,篩選耐鹽適生作物新品種8個(ge) 以上,集成構建技術模式8—10套;創建黃河三角洲核心示範區3000畝(mu) 以上,建立示範基地4個(ge) ,核心示範區耕地質量提升1—2個(ge) 等級,作物產(chan) 量提高20%以上。(記者 王延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