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曆史文獻記錄解中國三千年氣候變化之惑 《中國曆史極端氣候事件複原研究》出版
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應妮)陳述44個(ge) 具有代表性的曆史極端氣候事件,提供190幅自繪插圖,一書(shu) 盡覽三千年氣候變化之規律。曾任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zhuan) 家的張德二新作《中國曆史極端氣候事件複原研究》日前由商務印書(shu) 館推出,這是作者傾(qing) 二十多年心血的一部力作。
《中國曆史極端氣候事件複原研究》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曆史重大氣象災例複原研究”及後續多項研究成果寫(xie) 成。作者從(cong) 浩繁的氣象史料中遴選出典型的曆史極端氣候事件,陳述其複原之實況並精心繪成實況複原圖顯示,推演複原其天氣過程、定量推算其氣候特征值,書(shu) 中陳述的44個(ge) 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幹旱、雨澇、異寒、異暖各類,它們(men) 分別發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氣候背景下。作者進行了曆史氣候特征值的定量推斷的新探索,又將複原的曆史實況與(yu) 現代氣象記錄進行對比,並用現代天氣學、氣候學理論酌予詮釋,還述及這些事件之社會(hui) 影響(饑、蝗、疫等)和自然條件背景(太陽活動、火山、海溫)諸方麵。
作者張德二曾任中國氣象科學院研究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zhuan) 家,長期從(cong) 事曆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她介紹,該書(shu) 所選曆史極端事件的嚴(yan) 重程度大多是現代氣象觀測未曾記錄的,更有許多現代天氣學、氣候學研究結論一再地在過去千百年的曆史事例中得到印證,每有“印證”皆令人欣然,得享一番探究自然之道的愉悅。
事實上,利用曆史文獻記錄來複原過去的氣候實況是一項全新的嚐試。現已八旬的張德二在這條“曲徑”上探索二十餘(yu) 年,“首先要將源於(yu) 不同史籍的、點點滴滴的曆史氣候記錄一一串聯起來,再作合理的拚合,這猶如散珠碎玉的精細揀選和串綴,好似智力拚圖,進而再用天氣學、氣候學原理來解讀這些拚合,力圖通過一番科學詮釋來重現昔日的氣候實況情景,甚而呈現出一幅生動的天氣學畫麵”。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中國氣象服務協會(hui) 會(hui) 長許小峰,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清華大學地球係統科學係主任、教授羅勇等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對《中國曆史極端氣候事件複原研究》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jia) ,一致認為(wei) 作者的研究嚴(yan) 謹科學、匠心獨運,作者定量推算的災例氣候特征值和繪製的實況複原圖直觀展現了極端氣候事件的特征。該書(shu) 的出版旨在增進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認識,也將人們(men) 對極端氣候事件的了解擴展到距今千百年的曆史時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