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山與海的“雙向奔赴”——浙江“山海協作”20年紀事

發布時間:2023-09-13 10:56:00來源: 新華社

  山海共生、綠藍潑墨——大自然賦予了之江大地斑駁錯落之美,但區位導致的發展落差一度較大。

  如何扭轉城鄉(xiang) 差距擴大的趨勢?怎樣把城鄉(xiang) 發展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科學籌劃、協調推進?怎樣形成以城帶鄉(xiang) 、以鄉(xiang) 促城、城鄉(xiang) 互動的發展格局?

  2003年,浙江省委全麵啟動的“八八戰略”中,提出要進一步發揮山海資源優(you) 勢,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積極實施“山海協作工程”。20年來,浙江域內(nei) “山”與(yu) “海”攜手同行,並持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奏響“山海協奏曲”。

  山海協作助力區域城鄉(xiang) 協調發展

  早年的浙江,將地圖上的杭州臨(lin) 安清涼峰鎮與(yu) 溫州蒼南大漁鎮相連,就出現一條有特殊意義(yi) 的線——“清大線”。

  這條線,從(cong) 區域發展的角度看,將“山海”分割。線的西南側(ce) ,群山綿延,耕地稀缺,包括麗(li) 水、衢州全境以及杭州建德、淳安,溫州蒼南、泰順等縣市的部分區域,屬浙江欠發達地區;線的東(dong) 北側(ce) ,水係縱橫,土壤肥沃,集聚著自古繁華的杭嘉湖、寧紹平原及甬台溫等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較好。

  跨越“清大線”,念好“山海經”,成為(wei) 浙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必答題。

  2003年,浙江省委全麵啟動的“八八戰略”中,提出要積極實施“山海協作工程”。其中最直接的舉(ju) 措,就是將省內(nei) 的“海”(經濟強縣)對“山”(欠發達縣)進行結對幫扶,形成陸海統籌的更強合力。

  一個(ge) 環抱浙江的“大水缸”千島湖,一個(ge) 坐擁千年錦繡的西湖,杭州淳安縣與(yu) 西湖區借“山海協作”牽手多年。淳安在西湖區建成西鬥門“科創飛地”、雙浦“消薄(消除集體(ti) 經濟薄弱村)飛地”等,發展起高端製造、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等業(ye) 態,實現了異地發展、本域保護。

  20年來,隨著“山海協作工程”的不斷深入,浙江逐步形成了一套協同化、全方位、多層級、不斷有機更新完善的政策體(ti) 係,推出“山海協作”產(chan) 業(ye) 園、生態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園等,共建產(chan) 業(ye) 、科創、消薄等三類“飛地”,增強山區內(nei) 生發展動力。

  浙南山區縣泰順與(yu) 溫州市鹿城區攜手,打造了溫州首個(ge) “山海協作”飛地平台——鹿泰總部科創園。園區製定招商政策,大力開展招商活動,吸引泰順218個(ge) 村抱團投資該項目,一筆筆分紅資金從(cong) 鹿城“飛”到泰順,為(wei) 兩(liang) 地注入共富活水。

  近年來,兩(liang) 地還探索“雙向飛地”新模式,變“輸血”為(wei) “造血”,解決(jue) 百姓就業(ye) 和企業(ye) 用工兩(liang) 大難題。

  泰順整合域內(nei) 土地廠房等資源,共建鹿泰“雙向飛地”產(chan) 業(ye) 園,成功招引正泰逆變器智造等10個(ge) 項目,總投資25億(yi) 元,預計解決(jue) 就業(ye) 1000人。

  20年來,浙江山區26縣通過“山海協作”累計獲得結對市縣援助、土地指標外調等渠道資金近1000億(yi) 元;推動“山海協作”產(chan) 業(ye) 合作項目12438個(ge) ,完成投資7305億(yi) 元;經濟強縣幫助山區26縣建立20多個(ge) “山海協作”實訓基地,累計培訓勞動力近150萬(wan) 人次。

  通過“山海協作”機製,有效推動浙江區域協調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首席專(zhuan) 家顧益康表示,“山海協作”準確把握了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和區域互?發展的規律性,並以創新舉(ju) 措落到實處,?短板的過程也是創造新優(you) 勢的過程。

  20年久久為(wei) 功,浙江成為(wei) 全國區域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如今,浙江城鄉(xiang) 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1.9,地區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縮小到1.58,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8年位列各省區第一。

  山海同行實現良性互補

  多年來,浙江把“山海”區域差異視為(wei) 發展機遇,將欠發達地區作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山海互濟、良性互補。

  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麗(li) 水,在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中,創新運用好“問海借力”這把“金鑰匙”。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山海協作”重點工程——蓮都大廈在金華義(yi) 烏(wu) 拔地而起。“研發、銷售在義(yi) 烏(wu) ,生產(chan) 製造在麗(li) 水蓮都區。”蓮都大廈項目相關(guan) 負責人說,入駐蓮都大廈的企業(ye) 不僅(jin) 可以享受兩(liang) 地稅收、金融、人才等福利,還可疊加自貿試驗區和“山海協作”飛地特殊政策。

  近日,麗(li) 水市景寧佘族自治縣“景寧600”高山冷水茭白迎來豐(feng) 收。雲(yun) 端采購、冷鏈物流,每天都有2萬(wan) 多斤茭白從(cong) 景寧景南鄉(xiang) 、大漈鄉(xiang) 銷往紹興(xing) 上虞、台州溫嶺等景寧“山海協作”結對縣(市、區)。

  在地處東(dong) 海之濱的上虞,多家企業(ye) 與(yu) 景南鄉(xiang) 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達成產(chan) 銷合作意向。“山裏貨”搭乘“海上風”進入中高端市場,農(nong) 業(ye) 品牌“麗(li) 水山耕”在大都市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也帶動了民族地區數萬(wan) 戶農(nong) 民增收致富。

  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表示,“山海協作”就是要協同發揮政府與(yu) 市場雙重作用,通過兩(liang) 地資源、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動、整合,實現區域優(you) 勢互補、聯動發展。

  通過“一縣一策”,發揮各縣域資源稟賦、地方特色,浙江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培育壯大富民產(chan) 業(ye) ,逐漸形成了淳安水飲料、龍遊特種紙、縉雲(yun) 機械裝備、青田不鏽鋼等8個(ge) 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產(chan) 業(ye) 。

  如今,“山海”通道更加廣闊。

  舟山跨海大橋建成,將舟山海島與(yu) 內(nei) 陸連為(wei) 一體(ti) ;麗(li) 水無水港利用寧波舟山港優(you) 勢,打造麗(li) 水貨物進出寧波港口的“綠色通道”;金(華)台(州)鐵路建成,開辟了浙中山區與(yu) 浙東(dong) 沿海“山海協作”新通道……經過20年發展,浙江建成的一大批海陸基礎設施,打通了山海之間的發展梗阻,成為(wei) 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引擎。

  跨區域書(shu) 寫(xie) “山海情深”

  跨越“山”與(yu) “海”,浙江各級幹部在對口幫扶中西部地區中展現擔當作為(wei) 。20年來,浙江把“山海協作”的協同理念,進一步延伸到參與(yu) 和服務全國大局之中,努力開辟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空間。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特意將鎮上一條路命名為(wei) “安吉路”。這條路背後的故事,讓“山”與(yu) “海”的情誼也跨出了省域。

  這幾年,來自浙江湖州市安吉縣黃杜村的近3535萬(wan) 株優(you) 質白茶苗,在貴州、四川、湖南等多地紮下深根,陸續進入豐(feng) 產(chan) 期。

  一片“金葉子”,奠定了黃杜村的富裕之路。“我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好,也應該有能力去幫助別人。”黃杜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盛阿偉(wei) 說。

  2018年,黃杜村提出捐贈1500萬(wan) 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zhong) 脫貧。隨後,安吉陸續派出考察組前往貴州、四川、湖南等地,進行選址、種植、采摘、銷售指導。

  不僅(jin) 如此,茶苗捐到哪裏,來自浙江的茶葉加工、品牌推廣、產(chan) 品銷售就跟進到哪裏,解決(jue) 受捐茶農(nong) 的後顧之憂,真正讓“扶貧苗”變成“致富葉”。

  在西藏那曲,浙江援藏幹部把浙江市場、技術、人才、浙商四大優(you) 勢,與(yu) 那曲資源優(you) 勢相結合。長榮娜秀服裝智造工廠成為(wei) 那曲首家非礦非建築業(ye) 的規上企業(ye) ,生態精品酒店、光伏+儲(chu) 能新能源電力工程等一大批招商項目,成為(wei) 那曲發展的標誌性工程。

  “山海協作”,不僅(jin) 有產(chan) 業(ye) 項目的幫扶,還注重補齊民生短板。

  改擴建後的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第一中學,一座座教學樓、藝術樓、實驗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浙江台州投入8000餘(yu) 萬(wan) 元援疆資金,建成了這個(ge) 可容納45個(ge) 教學班、2100名學生就學的九年一貫製中學,緩解了當地學位班額較擁擠的現象。

  重視經濟提振,更重發展理念同頻。“原來種土豆,一畝(mu) 地收入最多1000元;現在種葡萄,一畝(mu) 地能收入1萬(wan) 元。”四川九寨溝黑河鎮繞蠟村甜蜜金棚·釀酒葡萄“共富工坊”負責人何官秀介紹,工坊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農(nong) 民收入節節攀升。

  “共富工坊”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典型經驗。工坊由村(社區)、企業(ye) 等黨(dang) 組織結對共建,通過送項目到村、送就業(ye) 到戶、送技能到人,引導企業(ye) 將適合的生產(chan) 加工環節布局到農(nong) 村。如今,依托東(dong) 西部協作,“共富工坊”已在中西部多地生根。

  董雪兵表示,“山”與(yu) “海”的“雙向奔赴”,充分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為(wei) 基礎,探索出了一條先發地區與(yu) 欠發達地區互惠雙贏、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文字記者:鄔煥慶、王俊祿、張璿、唐弢

  海報設計:曾學真

  編輯:周文林、陳海通、鄭雅寧、王浩程、鄔金夫

  統籌:周詠緡、郜新鑫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