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活化讓北京老城古韻更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在古刹裏看一場沉浸式的“古裝劇”是怎樣的體(ti) 驗?北京市西城區明代古刹長椿寺內(nei) ,可以感受不同尋常的文化之旅。
宣南是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宣南文化被譽為(wei) 北京文化源頭、縮影與(yu) 精華。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就坐落於(yu) 明朝古刹長椿寺內(nei) 。建於(yu) 明萬(wan) 曆二十年的長椿寺是皇家敕建廟宇,明末清初有“京師首刹”之稱。
2019年,北京市西城區啟動對長椿寺的大規模文物修繕工作,同步對博物館原有展陳內(nei) 容進行改陳提升。
今年5月,修繕一新的長椿寺再次對外開放。展陳提升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以宣南士鄉(xiang) 曆史文化為(wei) 主題,圍繞“宣南士鄉(xiang) ”的城市空間、士人群體(ti) 的生活空間、學術活動、精神追求等梯次展開,詮釋士人心係家國命運、挺立時代潮頭、勇於(yu) 擔當大任的人文精神,展示宣南地區的悠久曆史和豐(feng) 厚文化積澱。
步入館內(nei) ,便可體(ti) 驗一場別開生麵的導覽劇。演員身著古代服飾,互動交談間,帶領觀眾(zhong) 穿越時空回到百年前,到“孫公園”領略萬(wan) 卷樓風采、看顏李講學論道、賞筆墨丹青、聽公祭椒山、讀宣南報刊……牆上的展覽內(nei) 容巧妙化為(wei) 戲劇體(ti) 驗的表現形式,於(yu) 演繹間尋跡宣南士鄉(xiang) ,探秘“宣南士人”的生活空間與(yu) 精神世界,觸摸北京曆史文化的細微之處。
這是西城區文物活化利用的生動寫(xie) 照。據西城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展覽在設計形式上,以“沉浸式”博物館體(ti) 驗為(wei) 導向,巧用數字化技術,率先探索出沉浸式戲劇導覽的全新展陳活化路徑,更多角度、多元化、多層次地滿足觀展需求,實現了文物古建保護、展陳藝術效果與(yu) 人性化觀展體(ti) 驗的統一。
近年來,北京西城大力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不斷構建新空間、打造新體(ti) 驗,古都時代活力不斷迸發。西城的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經過一段時間運營,已經變身為(wei) 網紅打卡地,成為(wei) 西城文物活化利用的標誌性案例。
在胡同密布的北京西城,“海派弄堂”泰安裏是獨特的存在。泰安裏建於(yu) 1915年至1918年間,建築形式獨特,是仿上海的裏弄式格局。2009年,西城區政府啟動泰安裏騰退工作,2018年完成騰退,2019年修繕竣工,2020年將其列入首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我們(men) 以‘合起來、活起來、動起來、立起來’的理念,在騰退修繕、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礎上,推動文物古建煥新為(wei) 與(yu) 城市發展功能匹配的新空間。”北京宣房大厚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泰安裏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運營負責人胡雪景說。
規劃後的泰安裏化身文化藝術中心,成為(wei) 集社交、創意、閱讀、美食、文化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也是西城區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中首個(ge) 亮相的項目。半開放的空間由70米的小道分作兩(liang) 排,書(shu) 店、咖啡館、劇本社等業(ye) 態整齊排列。慕名而來的消費者徜徉於(yu) 此,短短幾個(ge) 月,泰安裏人氣攀升,成為(wei) 年輕人喜愛的又一特色文化消費打卡地。
據悉,近年來,西城陸續推出文物活化利用西城範式1.0、2.0、3.0版本,兩(liang) 批共16個(ge) 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落地簽約,如慶雲(yun) 寺打造成金石博物館、蒙藏學校舊址完成修繕、展陳並對外開放。未來,西城將進一步創新文物建築活化利用模式,打造首都博物館之城的“西城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