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舞台 “京”彩唱大戲
雨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分“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24秒後,畫麵定格在了代表著生機與(yu) 活力的立春。“這是中華文明的時間智慧,是中華文明中萬(wan) 物有靈的浪漫和春華秋實的生機。”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著名導演張藝謀在做主題演講時闡釋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開幕式倒計時設計背後的深意,並呼籲文明交流、互鑒出彩,“當全世界不同的雪花匯聚到北京,匯成一片人類共同的雪花,傳(chuan) 遞出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宏大理念”。
在2023北京文化論壇上,600多位中外文化屆知名人士以“傳(chuan) 承優(you) 秀文化,促進交流合作”為(wei) 主題,再度品味“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論壇交流話題從(cong) 北京胡同到文化園區,從(cong) 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保護與(yu) 活態傳(chuan) 承到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與(yu) 合作發展……
在“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基本格局下,首都將上演什麽(me) 樣的“京”彩大戲?
作為(wei) 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曆史文化名城,北京正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wei) 牽引,相繼啟動百餘(yu) 項文物修繕工程。
北京市政府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北京市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推進規劃設計、文物騰退、街區整修等工作,還中軸線曆史原貌。未來,北京中軸線還將繼續嚴(yan) 格遵循《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等相關(guan) 文件要求,促進曆史文脈的傳(chuan) 承和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使“古都之脊”綻放時代新韻,使北京老城煥發勃勃生機。
著名作家王蒙提出,“學習(xi) 傳(chuan) 統的目的是為(wei) 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一方麵要強調中華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的根基與(yu) 淵源,另一方麵要強調對中華文化文明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
在論壇發布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2年度十件大事”中,“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開閉幕式文藝演出精彩紛呈”成為(wei) 十件大事之首。
讓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可視化,是張藝謀對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獨特思考。他介紹,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閉幕式上,伴隨悠揚的樂(le) 曲《送別》,地屏配合演員行走路徑發出點點光芒,與(yu) 發光的柳條交相呼應,營造出“惜別”的氛圍。張藝謀表示,“我們(men) 將中國科技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結合,用藝術賦予技術溫度,以技術助力藝術盡顯風姿。”
“從(cong) 雨後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裏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這是著名作家老舍眼中的北平。“去人藝看話劇,去美術館看展,去單位附近的國家大劇院聽音樂(le) 會(hui) ”,享受“大城市中的小時光”,這是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喬(qiao) 葉眼中的新時代北京。
如今,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全新的體(ti) 驗感受著傳(chuan) 統曆史文化的魅力。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觀眾(zhong) 可以走入“4D+6麵”全景影院直觀感受紅軍(jun) 長征的場景;在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曆史文化街區,遊客可以通過鋪展開的電子畫卷,看到老舍筆下駱駝祥子走過的駝鈴古道。
在本屆論壇設置的中軸線遊覽路線上,通過數字沉浸展講述了北京鼓樓保護的成果,沉浸式光影秀營造出時空交織的別樣美感。
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2年度十件大事”中,也不乏創新創造的成果:京杭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裏實現旅遊通航;全國首個(ge) 科幻產(chan) 業(ye) 集聚區整體(ti) 亮相,科技為(wei) 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葡萄牙奧埃拉斯市副市長弗朗西斯科·貢薩爾維斯眼中,北京是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輔相成、和諧共存的城市。“我們(men) 遊覽了前門、頤和園等景點,見證了北京的曆史文化風貌,還參觀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的舉(ju) 辦地首鋼園區,感受到了北京作為(wei) 世界上唯一一座‘雙奧之城’的獨特魅力”。
“我一直希望用科技的手段把中國故事帶向世界。”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視效總監、奧林匹克主火炬設計師王誌鷗說,繼視效助力冬奧開幕式後,他與(yu) 團隊又投身到中國首部數字行浸演藝《尋跡洛神賦》與(yu)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項目“紅飄帶”中。
2023年,北京文化論壇升格為(wei) 國家級、國際性論壇,成為(wei) 支撐首都“四個(ge) 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平台,也為(wei) 我國麵向世界開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增添了一個(ge) 新的重要窗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塔瑪拉·拉斯托瓦·西亞(ya) 馬什維利發表視頻致辭,表示文化是人類社會(hui) 的基礎,是全球性的“共同利益”。她深感這次北京文化論壇“恰逢其時、意義(yi) 重大”,相信論壇將促進新共識的形成,增進人們(men) 對文化領域的投入。
如今,很多希臘年輕人能夠熟練地使用筷子,希臘橄欖油也擺上了中國人的餐桌。希臘文化部副部長赫裏斯托斯·季馬斯注意到了兩(liang) 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元素間的碰撞與(yu) 交流。她說,文化交流正在成為(wei) 增進各國民眾(zhong) 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徑。
從(cong) 2000年開始,英國籍翻譯家、國際傳(chuan) 播專(zhuan) 家大衛·弗格森就行走於(yu) 中國的許多地方。他將他的經曆撰寫(xie) 成多部書(shu) 籍,從(cong) 不同視角展現了當代中國的生活、商業(ye) 和文化等方麵。
大衛·弗格森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的脫貧攻堅戰,“中國人民通過8年奮鬥,現行標準下近1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我想這在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他希望有更多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精品問世,這有利於(yu) 讓更多海外民眾(zhong) 增進對中國的了解,也能讓其他國家借鑒中國的先進經驗。
本報北京9月1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