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引青春活水 助鄉村振興 江蘇:“青春作伴”好還鄉

發布時間:2023-09-15 11:2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如何彌合城市與(yu) 鄉(xiang) 村之間的發展縫隙、賦予鄉(xiang) 村以內(nei) 生動力,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難點之一。“江蘇大學生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不僅(jin) 探索了人才要素在城鄉(xiang) 雙向流動的可能性,更為(wei) 當下大學生就業(ye) 提供了另一種解決(jue) 方案。

  ■今天的鄉(xiang) 村,需要什麽(me) 樣的青年來振興(xing) ?今天的青年,能夠在鄉(xiang) 村大舞台上展示什麽(me) ?或許,可以從(cong) 他們(men) 腳下的泥、眼裏的光中找到答案。

  ——————————

  一年服務期滿後,江蘇大學生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的00後誌願者單祺又“續”了一年。作為(wei) 2022年度江蘇省“最美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誌願者”,她將在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續寫(xie) 青春的答卷。

  如何彌合城市與(yu) 鄉(xiang) 村之間的發展縫隙、賦予鄉(xiang) 村以內(nei) 生動力,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難點之一。“江蘇大學生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不僅(jin) 探索了人才要素在城鄉(xiang) 雙向流動的可能性,更為(wei) 當下大學生就業(ye) 提供了另一種解決(jue) 方案。

  今年夏天,江蘇2330名大學生加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誌願者隊伍。誌願者的服務地涉及全省88個(ge) 縣(市、區)和32個(ge) 功能園區,參與(yu) 高校達到116所,90%以上誌願者將下沉到全省近千個(ge) 鄉(xiang) 鎮(街道)及村(社區)。

  今天的鄉(xiang) 村,需要什麽(me) 樣的青年來振興(xing) ?今天的青年,能夠在鄉(xiang) 村大舞台上展示什麽(me) ?或許,可以從(cong) 他們(men) 腳下的泥、眼裏的光中找到答案。

  用一年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

  2022年夏天,即將從(cong) 南京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單祺看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誌願者校地定向招募通知。抱著“到基層鍛煉過渡”的心態,她來到了沿湖村。

  起初,她的工位設在村委辦公室裏,協助村幹申報材料、整理文字素材等。很快,工位從(cong) 辦公室搬到希望村塾裏、觀光漁船上或是村道上,還配上了“臨(lin) 時公車”——一輛電瓶觀光車。

  在沿湖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德寶口中,“小單姑娘”是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所需的專(zhuan) 業(ye) 對口人才。在沿湖村黨(dang) 委委員屠蘇口中,“我們(men) 家單祺啥都能幹,寫(xie) 材料、做講解,觀光車也能開”。

  “啥都能幹”的背後,單祺也下了功夫。她坦言,沿湖村村民不僅(jin) 說揚州方言,還說“侉話”。剛進村時,劉德寶和屠蘇等村幹有意識地在單祺麵前切換到普通話模式,或給她當翻譯。久而久之,單祺也能時不時地來幾句當地方言。

  來自南京郵電大學的退役大學生士兵潘威也遇到了方言關(guan) 。他清楚地記得,自己隻提了一個(ge) 24寸的行李箱,從(cong) 安徽老家坐高鐵到揚州,換乘公交車到儀(yi) 征市陳集鎮再步行到住地,越往深處走,方言就越難聽懂。

  “當兵的時候習(xi) 慣了跑這跑那的,好奇心驅使我去認識、去接受、去幹事兒(er) 。”被分配到陳集鎮社會(hui) 事業(ye) 局後,潘威找到了自己的優(you) 勢所在。到崗服務後,當村民反映有線電視看不了、貧困戶補貼不知道如何領取時,來自農(nong) 村的他“一聽就知道要辦什麽(me) 事”,能根據辦理流程及時為(wei) 老百姓解決(jue) 急難愁盼的問題。

  在部隊服役兩(liang) 年,回到大學完成4年學業(ye) ,又花兩(liang) 年時間投入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潘威覺得,“咱的青春也就是十來年,做有意義(yi) 的事,青春就沒白費”。

  早在江蘇大學生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實施之初,打出的口號便是“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一年過去,不少誌願者主動續簽,希望將下基層、進農(nong) 村的根紮得更深。

  服務於(yu) 南京市浦口區湯泉街道的郭語陽經過多輪麵試順利續簽。這名來自貴州安順的小夥(huo) 子記得,剛到湯泉街道報到時,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曹曉峰就給他拋出了幾個(ge) 問題:知不知道安順平壩有個(ge) 塘約村?有沒有看過《塘約道路》?了不了解黨(dang) 支部領辦合作社是什麽(me) ?

  帶著問題,郭語陽換上誌願者製服上崗了。入戶走訪,鑽進大棚學習(xi) ,推進映泉紅合作社建設……在一年的時間裏,他在距離塘約村約1600公裏外的湯泉街道讀懂了“塘約經驗”,還利用休假時間,回安順實地走訪了塘約村,並將貧困村變小康村的做法匯報給了曹曉峰。

  郭語陽表示:“第一年的服務期我還在學習(xi) ,下一年我想從(cong) 認知到實踐,做更具體(ti) 的事。”

  親(qin) 曆脫貧攻堅,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2年前,誌願者還沒加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前綴,服務的地區、覆蓋的工作崗位也遠不如今天。

  作為(wei) 江蘇大學生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的前身,“蘇北計劃”是團江蘇省委聯合省委組織部、教育廳、財政廳、人社廳共同組織推進的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從(cong) 2005年起,每年選派大學生誌願者到徐州、鹽城、連雲(yun) 港、淮安、宿遷等蘇北5市開展為(wei) 期1-2年的誌願服務。根據服務地的需求,團江蘇省委積極爭(zheng) 取相關(guan) 單位支持,規模逐步增至700人。

  由於(yu) 發展水平的差異,早期“蘇北計劃”的服務地普遍經濟薄弱、條件相對落後,誌願者的工作大多與(yu) 脫貧攻堅直接掛鉤。

  朱玉榮算是“蘇北計劃”中的前輩。上大學期間,家庭條件較困難的朱玉榮曾得到許多熱心人的幫助。2006年,麵對留在連雲(yun) 港一所高校做輔導員的機會(hui) ,即將畢業(ye) 的朱玉榮猶豫了:是接下現成的“鐵飯碗”,還是遵循內(nei) 心,回報熱心人的幫助?

  帶著“要去就去最艱苦、最需要我的地方”的一腔熱血,她選擇到距離淮安市盱眙縣城20多公裏的希望小學任教,那是希望工程在江蘇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學。

  現實的情況比朱玉榮預想的還要困難。算上朱玉榮,全校兩(liang) 位英語老師除了給六年級教課,還要前往8個(ge) 村的教學點教學。沒有水泥路,不通客車,進村的小路窄到連機動三輪車都過不去。朱玉榮向同事借來摩托車,帶上教案就駛向教學點。如果碰上下雨天,她隻能步行進村。

  當時不少同事覺得這個(ge) 家在外地的姑娘堅持不了多久。但一個(ge) 學年40周,每周二上課,朱玉榮一次也沒有缺席。省裏每個(ge) 月提供的680元補貼,基本都被朱玉榮用來給學生買(mai) 獎品。在她的“生拉硬拽”下,任教的一個(ge) 班在小升初考試時,英語平均分超過90分。在朱玉榮看來,把知識的力量傳(chuan) 遞給學生,是她的使命。

  2008年,老家在常州溧陽的丁春龍大學畢業(ye) 後來到宿遷市宿豫區,成為(wei) 一名“蘇北計劃”誌願者。剛到服務地,他看到村裏有不少留守兒(er) 童,生活比較困難,麵臨(lin) 輟學的風險。為(wei) 幫助這些孩子,他每天往返於(yu) 郵局和服務單位,風雨無阻,將一封封愛心助學倡議書(shu) 寄給全國各地企業(ye) 家。

  雖然曾被很多人誤解過,但功夫不負有心人,蘇州老人王梅生關(guan) 注到這項工作,一次性捐款34萬(wan) 餘(yu) 元,支持丁春龍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的誌願服務行動。

  2010年,薑東(dong) 明通過“蘇北計劃”來到徐州市雲(yun) 龍區翠屏山街道辦事處服務。

  到崗不久,就趕上了街道拆遷安置和棚戶區改造。對於(yu) 這名建築專(zhuan) 業(ye) 出身的誌願者來說,入戶測繪並非難事,難點在於(yu) 如何入戶與(yu) 村民打交道。

  在老科長的“手把手教學”中,薑東(dong) 明意識到走近村民的第一步,是從(cong) 一聲聲“叔叔嬸嬸”開始的。距離拉近了,工作就好開展了。薑東(dong) 明結合測繪數據向村民耐心解釋拆遷政策,推動拆遷統計順利開展。如今,這片破舊的房屋已變成工業(ye) 園區,成為(wei) 人才和科技集聚地。

  同為(wei) “蘇北計劃”誌願者的袁龍旭也深有感觸,“在基層能做的事越來越多。”

  2014年,從(cong) 江蘇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畢業(ye) 的袁龍旭,放棄了知名企業(ye) 的高薪工作,報名參加了“蘇北計劃”。他所服務的雲(yun) 龍區漢風街道以涉農(nong) 社區為(wei) 主,基礎設施建設處於(yu) 起步階段。10多萬(wan) 人口的轄區每天要解決(jue) 路麵積水、居民出行等許多問題。

  一年服務期滿後,袁龍旭通過招考成為(wei) 一名專(zhuan) 職社區工作者。為(wei) 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他牽頭成立徐州市第一家社會(hui) 組織團工委,孵化的40多家公益型青年社會(hui) 組織長期活躍在社區。

  2022年,為(wei) 響應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蘇北計劃”擴容升級為(wei) “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服務地擴展到全省,誌願者規模擴容到2000多人。從(cong) 脫貧攻堅的親(qin) 曆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參與(yu) 者,一撥撥青年到基層,到鄉(xiang) 村,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以行動踐行他們(men) 的青春誓言。

  如何吸引青年留下來

  “還有更多想做的事”,是選擇續簽的誌願者提到最多的理由。一年的時間裏,他們(men) 在基層找到屬於(yu) 自己的舞台,成為(wei) 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青年人才。

  幾個(ge) 月前,單祺向她所服務的沿湖村表達了續簽意向。經過層層考核,她如願留在沿湖村繼續參加誌願服務。這讓劉德寶十分高興(xing) 。在他看來,單祺舍不得沿湖村,沿湖村也離不開單祺,“要把孩子放在合適的崗位上”。

  一年前,沿湖村黨(dang) 委根據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上報了誌願者招募意向,才精準“收獲”專(zhuan) 業(ye) 對口又踏實認真的單祺。

  根據團江蘇省委此前對65個(ge) 縣(市、區)、257個(ge) 鄉(xiang) 鎮(街道)和266個(ge) 行政村(社區)的走訪調研,鄉(xiang) 村基層對新經濟領域的誌願服務需求迫切,排在前列的有互聯網新媒體(ti) 、創意設計、文旅規劃和直播帶貨。

  今年,江蘇超六成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服務崗位通過校地定向招募方式完成,由服務地根據當地實際發展需要,直接與(yu) 其結對高校對接,定向招募大學生誌願者,提升了人崗匹配度。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2021級園藝學院碩士研究生安鵬月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到了擁有校地合作實驗基地的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

  服務期間,安鵬月在南京市江寧區蔬菜花卉研究所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課題——不結球白菜新品種選育工作,通過誘變、篩選成功得到一套不結球白菜的EMS花粉誘變技術流程,篩選出抗病、抗蟲的重點試驗材料。麵對街道農(nong) 戶提出的育種播種問題,安鵬月利用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請學校的導師和師兄師姐幫忙解決(jue) 。

  “吸引青年到鄉(xiang) 村去,到基層一線去,最重要的是讓他們(men) 意識到自己有可以發揮才幹的平台。”團南京市委相關(guan) 負責人說。

  安鵬月的例子凸顯了校地對接的另一個(ge) 優(you) 勢,通過誌願者在基層服務,為(wei) 當地發展鏈接到誌願者所在的高校資源。在今年的招募中,南京進一步擴大了校地定向的招募比例,在221名誌願者中,校地定向誌願者達到203人。

  誌願者服務期滿,如何吸引他們(men) 留在基層?這是服務地團委需要麵臨(lin) 的問題。

  “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目標,都想到更好的平台發展,我們(men) 也為(wei) 人父母,不能耽誤孩子。”劉德寶說,希望能從(cong) 政策上解決(jue) 後顧之憂,實現誌願者與(yu) 服務單位的“定向”匹配。

  團江蘇省委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除部分誌願者續簽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基層崗位外,超六成誌願者服務期滿後留在鄉(xiang) 村基層一線幹事創業(ye) ,也有一些誌願者考取基層公務員、事業(ye) 單位崗位或回校就讀提升學曆,各地也紛紛設置聘用製人才專(zhuan) 崗,為(wei) 誌願者提供多元“出口”。

  為(wei) 了進一步拓寬用人留人渠道,江蘇各地團委聯動當地優(you) 質國有企業(ye) 、民營企業(ye) 舉(ju) 辦招聘會(hui) ,發布與(yu) 誌願者專(zhuan) 業(ye) 對口的崗位,定向推薦誌願者就業(ye) ,並開展職業(ye) 生涯規劃、舉(ju) 辦創業(ye) 技能培訓等,吸引更多誌願者留在服務地就業(ye) 創業(ye) 。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已成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發展、輸送青年人才的青春快車。

  青春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同頻共振

  麵對引才、留才的問題,江蘇多地鉚足了勁兒(er) ,向青年發出“邀請函”“優(you) 惠券”。

  據了解,自2005年啟動“蘇北計劃”以來,徐州市共接收4312名大學生參與(yu) “蘇北計劃”、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2020年5月,全省“蘇北計劃”省級代招試點工作在徐州率先啟動,單獨增加招募崗位數量,項目規模進一步擴大。

  今年,徐州市創新實施“青鵬計劃”特崗項目,首次向省際邊界鎮(街道)傾(qing) 斜,設置135個(ge) 崗位,讓“青鵬”飛向最需要的地方;將市內(nei) 所有高校納入高校聯盟,拿出260個(ge) 崗位投放給高校團委,推進校地定向誌願者招募工作,讓專(zhuan) 業(ye) 對口的學生精準對接到有需求的鄉(xiang) 鎮(街道)。

  揚州市則以更直接的方式留才。在省級政策支持下,揚州市給予誌願者額外的地方性資金補貼,補貼金額排在全省前列。誌願者服務期滿後,各縣區還推出相應的人才銜接計劃。其中,寶應縣擇優(you) 將當年未續簽的誌願者吸收到縣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人才計劃”,納入村兩(liang) 委後備幹部隊伍,由縣裏給予資金補貼;廣陵區則拿出30%的事業(ye) 單位或國有企業(ye) 等崗位定向招錄誌願者,提高留人成功率。

  選擇留下來的誌願者希望延續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同頻共振的初心。

  17年前,那名曾經騎著摩托車進村教英語的“蘇北計劃”誌願者朱玉榮留在了鄉(xiang) 村。如今,她已身兼盱眙縣希望小學副校長、心理輔導師、女童保護講師等數職。她的學生中,有不少人追隨朱玉榮的腳步,學成之後回到村小學任教。

  丁春龍選擇留在宿遷,成為(wei) 一名社區幹部,一幹就是13年。他發動黨(dang) 員幹部帶頭、種植大戶承包等方式,帶領群眾(zhong) 發展蓮藕等產(chan) 業(ye) ,蓮藕種植麵積從(cong) 最初的200餘(yu) 畝(mu) 已擴大到1.9萬(wan) 畝(mu) 。2021年年底,他所在的社區經營性固定資產(chan) 突破1000萬(wan) 元,集體(ti) 經營收入314萬(wan) 元,人均收入達2.6萬(wan) 元。他還推出“愛心係列套餐”,為(wei) 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提供午餐、理發、洗衣服務。

  薑東(dong) 明選擇留在徐州創業(ye) ,並把誌願服務期間學到的群眾(zhong) 工作方法用到創業(ye) 中,通過創建葡萄酒莊園帶動周邊鄉(xiang) 村發展,並親(qin) 自直播帶貨,將農(nong) 產(chan) 品賣出鄉(xiang) 村。如今,薑東(dong) 明的公司已成長為(wei) 江蘇省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去年公司銷售收入首次突破8000萬(wan) 元,帶動一大批村民再就業(ye) 。

  “我沒續簽,我以新的身份留下來了。”服務於(yu) 徐州市賈汪區的誌願者高雪健在服務期滿後,將以帶貨主播的身份留在賈汪,幫助村民增收。服務於(yu) 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的東(dong) 北姑娘何思昫則考入江寧區的街道辦事處,繼續留在基層工作。

  “江蘇大學生誌願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這項工作的著力點非常精準,選擇以導入青年人才為(wei) 切入點來助力鄉(xiang) 村發展,構成了一種非經濟因素串聯經濟因素的聯動發展效應。”江蘇省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秋月說。

  楊秋月表示,該計劃以誌願服務的形式,讓青年走進鄉(xiang) 村、了解鄉(xiang) 村,並在潛移默化中愛上鄉(xiang) 村,是以一種“關(guan) 係化”的社會(hui) 行動方式,將傳(chuan) 統鄉(xiang) 土社會(hui) 關(guan) 係與(yu) 現代市場社會(hui) 關(guan) 係進行重疊,從(cong) 而實現了鄉(xiang) 土社會(hui) 網絡的重建與(yu) 拓展,以青年之力量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動能。

  如今,一批批江蘇大學生誌願者加入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行列,紮根在強村富民第一線,為(wei) 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與(yu) 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來一場“雙向奔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李超 見習(xi) 記者 袁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