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楓景”∣弘揚塞罕壩精神,“法治之樹”紮根鄉土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社會(hui) 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nei) 部矛盾機製。
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秉承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理念,結合本地區特點,打造了訴源治理、司法為(wei) 民、行之有效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承德樣本。
強化訴源治理,創建“三個(ge) 一”工作機製
承德位於(yu) 燕山腹地,境內(nei) 地廣人稀、山高路遠,由此造成了基層法庭服務半徑過大、群眾(zhong) 訴訟不便等問題。
以圍場法院半截塔法庭為(wei) 例,法庭服務79個(ge) 行政村,總麵積達3250平方公裏,人口僅(jin) 有10萬(wan) ,轄區內(nei) 最遠的鄉(xiang) 鎮到法庭的時間長達2小時以上,基層群眾(zhong) 一旦發生糾紛,尋求谘詢難,解決(jue) 渠道少,訴訟成本高,如果這些糾紛得不到及時解決(jue) ,就很容易導致民轉刑案件的發生。
承德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確定了“法院要主動融入基層社會(hui) 治理大格局”的最優(you) 路徑,創建了“一村一法官、一社區一法官、一學校一法官”的“三個(ge) 一”工作機製,將司法資源延伸至基層治理最末端,使司法真正融入基層治理,提高了司法質效,創建了加強訴源治理的“楓橋經驗”新模式。
鼓勵法官下沉,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為(wei) 了使“三個(ge) 一”工作機製落地生根,承德法院在全市2459個(ge) 行政村、205個(ge) 社區、599所學校,設立法官工作站(室)。選派442名法官(法官助理)下沉到法官工作站(室),構建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ti) 係,織密息訴止紛一張網,實現法官工作站(室)全市全覆蓋。
以隆化縣人民法院存瑞社區法官工作站為(wei) 例,構建了橫向聯動(法官工作站+司法所+派出所+行業(ye) 調解委員會(hui) )、縱深推進(法官+調解員+網格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網絡。通過服務下沉、融合共建,初步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街道,事事有人管理”的共建模式。
法官走出法庭,將司法服務直達基層,打造一站式司法服務機製,堅持能動履職、多元融合、科技賦能,推進“調立審執”一體(ti) 化建設,為(wei) 群眾(zhong) 排憂解難提供便利,讓矛盾糾紛在“家門口”得到化解,切實做到了便民、利民、為(wei) 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注重特邀調解,構建多元解紛體(ti) 係
承德法院特別注重特邀調解員作用的發揮,構建了以“法官+特邀調解員+N”的“1+1+N”為(wei) 主導,市縣鄉(xiang) 村四級聯動的多元解紛體(ti) 係,並從(cong) “五老鄉(xiang) 賢”、網格員、專(zhuan) 業(ye) 調解組織中選聘了3058名特邀調解員,建立名冊(ce) 、錄入信息、邀請進站駐點。在包聯法官的指導下,特邀調解員深入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協助法官做好矛盾糾紛排查、普法宣傳(chuan) 、糾紛調解等工作。
以隆化縣湯山鎮法官工作站為(wei) 例,辦公桌上調解卷宗裝訂整理整齊、規範,特邀調解員熟悉鄉(xiang) 土人情、在當地具有社會(hui) 公信力,調解耐心、細致,不僅(jin) 能夠運用法院數字化審判係統製作調解書(shu) ,進行現場電子簽章,而且能夠使用“冀時調”平台,開展法律釋明、指導調解、在線司法確認等服務,使人民群眾(zhong) 充分感受到智慧司法帶來的便利。
為(wei) 了提升特邀調解員的能力素質,承德法院多次對全體(ti) 特邀調解員進行培訓,打造金牌、優(you) 秀調解員,總結調解經驗,編輯成冊(ce) ,形成“三個(ge) 一”工作交流材料,互相學習(xi) 借鑒。經過不斷的努力,特邀調解員工作取得了優(you) 異的成績。
加強法治宣傳(chuan) ,將司法觸角向縱深延伸
承德法院堅持把法治宣傳(chuan) 教育作為(wei) 訴源治理的有效抓手,率先在河北省實現全市599所學校法治副校長全覆蓋,通過法治公開課、模擬法庭、動漫說法等“浸入式”教育,讓學生尊法學法守法,提升法治校園建設水平。
以灤平縣人民法院為(wei) 例,在校園裏成立了讓學生們(men) 共同參與(yu) 法治實踐的平台——“灤法·息壤”普法少年團,組織學生錄製普法皮影戲,充分調動孩子們(men) 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同時,承德法院成立融媒體(ti) 中心,利用新平台,製作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短視頻、微動漫,依托法官工作站(室)、村民微信群等開展普法宣傳(chuan) ,引導群眾(zhong) 崇德尚法。承德法院還積極開展“零距離”普法,通過巡回法庭開展以案說法,把糾紛解決(jue) 變成“普法釋法”的舞台。
弘揚塞罕壩精神,司法為(wei) 民紮根基層
塞罕壩位於(yu)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ei) ,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ge) 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誌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wan) 畝(mu) 人工林海。
長期以來,承德法院將塞罕壩精神融入司法為(wei) 民和訴源治理工作中,能動司法,創新推出了“三個(ge) 一”工作機製,推動更多法治力量下沉基層,有效解決(jue) 基層社會(hui) 治理末端司法“缺位”問題。在工作中,承德法院堅持黨(dang) 建指引,把“支部建在庭上”,以“三個(ge) 一”工作機製作為(wei) 塞罕壩精神的實踐載體(ti) ,通過巡回審判、假日法庭等便民訴訟服務,將法律送到群眾(zhong) 身邊。以隆化縣法院為(wei) 例,施行電子簽章一體(ti) 化,當事人不用到法院、法庭,即可拿到法律文書(shu) ,倡導法官多跑路,群眾(zhong) 少跑腿,形成“法官走出法庭,沉入基層,服務到家”的工作格局。基層法官工作很辛苦,需要具有責任心和司法為(wei) 民的情懷,法官們(men) 化身一棵棵塞罕壩的樹,紮根鄉(xiang) 土,紮根基層,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便利,司法為(wei) 民,讓人民群眾(zhong) 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yi) 就在身邊。
總之,“三個(ge) 一”工作機製源於(yu) 承德當地的實際狀況,與(yu) 能動司法相契合,與(yu) 司法為(wei) 民相契合,與(yu) 新時代“楓橋經驗”相契合。實踐證明,“三個(ge) 一”工作機製的實際運行,抓前端,治未病,為(wei) 民服務,根植基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cong) 目前情況看,法院涉訴民事一審案件增幅大幅下降,案件調解結案率大幅上升,涉訴信訪案件數量大幅下降,“三個(ge) 一”工作機製的確立,司法為(wei) 民思想的貫徹落實,為(wei) 民眾(zhong) 化解矛盾解決(jue) 糾紛帶來極大便利,承德法院具有區域性特點的經驗,為(wei) 構建基層社會(hui) 治理新格局擘畫了新“楓景”,具有參考借鑒價(jia) 值。(劉金華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