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國工匠劉更生:榫卯如何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
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題:專(zhuan) 訪大國工匠劉更生:榫卯如何凝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粹?
作者 孫敏
“傳(chuan) 統硬木家具蘊含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不單是一個(ge) 使用的器具,更多是文化的載體(ti) 。”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京作硬木家具第五代傳(chuan) 承人劉更生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希望能夠借助文化的力量傳(chuan) 承和弘揚京作家具技藝。
清同治年間,京作硬木家具製作技藝由宮廷流入民間,能工巧匠集於(yu) “龍順成”。此後五代匠人薪火相傳(chuan) ,“龍順成”曆經160餘(yu) 年風雨洗禮,匯聚薪火相傳(chuan) 的匠心精神,京作硬木家具以榫卯為(wei) 結構,凝聚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粹。
慢工出細活,細活出精品,精品出精神
早年的“龍順成”位於(yu) 北京城東(dong) 南角附近的魯班胡同一帶,周圍幾條胡同裏聚集了大批木匠師傅,他們(men) 尊師百工聖祖魯班,感恩技藝傳(chuan) 承,祈求技藝精進。
談及與(yu) 木匠結緣,出生在魯班胡同的劉更生回憶起小時候聽锛鑿斧鋸聲的時光。“那時候,胡同裏全是‘前店後廠’的桌椅鋪。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顆釘子釘在這裏,從(cong) 沒離開過這個(ge) 環境。”
18歲時劉更生在“龍順成”開始了木工學徒生涯。在學徒期間,劉更生印象最深的便是師傅教的“三心”“三勤”:靜心、耐心、專(zhuan) 心,手勤、眼勤、嘴勤。
“那時候,我天天跟在師傅屁股後麵轉。隻要有功夫就和其他師傅學習(xi) ,因為(wei) 每個(ge) 師傅都有絕活。”劉更生回憶學徒生涯時說。
現在,劉更生也常用“三心”“三勤”來告誡自己的徒弟。“但是身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年輕人可能接受不了這麽(me) 磨人性子的一個(ge) 行當。”他認為(wei) ,傳(chuan) 統硬木家具技藝是慢工出細活,“慢工出細活,細活出精品,精品出精神”。
近年來,“龍順成”曾參與(yu) 天安門城樓的修繕工作。為(wei) 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楠木隔扇的完整,劉更生和團隊根據木隔扇的結構和節點進行手工拆除,並且全部采用全榫卯可拆裝的結構,使得天安門城樓的隔扇得到很好的保留。
憑借在京作硬木家具領域的深耕,劉更生以京作硬木家具傳(chuan) 承人的身份當選了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他說:“作為(wei) 一個(ge) 工匠,不管什麽(me) 時候,不管取得多少成績,心態不能發生變化,都要保持一個(ge) 平常心,一如既往地做好每一件事。”
傳(chuan) 承非遺技藝,賡續百年初心,延續中華文脈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chuan) 統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回轉中的經典家具款式的複合傳(chuan) 承。京作硬木家具以榫卯為(wei) 結構,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其中不僅(jin) 蘊藏著木匠的智慧和品格,更凝聚著民族的感情、意誌和追求。
京作硬木家具在型材藝韻上講究“不將就”,榫卯結構精妙神奇,變化無窮,妙在“和、合”,融合了我國傳(chuan) 統力學、數學、美學和哲學的智慧,是中國古典木工藝的靈魂,製作過程講究穿銷掛榫、滿徹無釘,鬆緊適度,詮釋著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我對榫卯的理解就是和諧兩(liang) 個(ge) 字。”劉更生說。
除去製作工藝上的“妙”,京作硬木家具在紋飾上還有獨到的“韻”。京作硬木家具廣泛運用祥瑞題材,將各種龍鳳紋樣巧妙地加以運用,寄托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紋飾的圖案設計大多選用帶有吉祥寓意的符號,即‘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這是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種延續。明清家具,是特別講求運用裝飾來表現其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和人文氣質的。在紋飾題材上,除幾何紋外,繪畫類主要為(wei) 植物、動物、文字,及其他有曆史民間故事題材等題材,體(ti) 現著人的意識,從(cong) 而反映出時代氣息。如雕刻蝙蝠和錢幣,寓意‘福在眼前’;柿子和如意組合,便是‘事事如意’。”劉更生拿著一塊正在修複的古舊家具部件對記者介紹說。
對於(yu) 修複古舊家具,劉更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獨特的情感。“我們(men) 麵對的是一個(ge) 傳(chuan) 承了幾百年的老物件,它是一件家具產(chan) 品,更是一種文化傳(chuan) 承。一件家具可以見證一個(ge) 家庭的興(xing) 衰,也可以見證國家和時代的發展。”
2001年,劉更生開始參與(yu) 古舊家具修複工作。20多年來,他成功修複了故宮養(yang) 心殿無量壽寶塔、紫檀鏡框等數十件木器文物。
劉更生認為(wei) ,修複古舊家具應遵循“修舊如舊”,還原古舊家具所蘊含的曆史文化及文物價(jia) 值。“比如家具上的一點磕碰,可能是一個(ge) 家庭生活的印記。這不是缺陷,而是曆史,需要保留下來。你要是給它補好了,可能看著更完美,但我會(hui) 覺得反而缺了點什麽(me) 。”
匠心守初心,傳(chuan) 承中創新,創新中傳(chuan) 承
木匠作為(wei) 一項傳(chuan) 統而又古老的職業(ye) ,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從(cong) 商周時期的幾俎到唐宋時期的垂足家具,再到明清家具;這些家具都雕刻著時代的印記,中式家具流傳(chuan) 至今,除了千年不變的榫卯工藝,每百年的家具樣式都有所改變。這些家具,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chuan) 承,也是全世界的財富。“席地而坐”、“掃榻相迎”、“垂足而坐”等成語也是家具文化發展的一個(ge) 重要體(ti) 現。
步入新時代,劉更生遵循老木匠“惜木如金”的理念,創新了名貴木材曲線拚接技法,不僅(jin) 改善了製作工藝,還提高了珍貴木材的利用率。他帶領團隊先後創新了線型刀具推廣應用、傳(chuan) 統家具表麵處理工藝技法,並在傳(chuan) 統榫卯結構基礎上進行改良優(you) 化,使非遺技藝在新的曆史階段煥發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從(cong) 前,木匠要先做工具,锛鑿斧鋸這些全是純手工製作的。現在步入科技時代,在保留一些傳(chuan) 統工具製作的同時,我們(men) 用現代加工工藝讓家具部件效率更高、精度更強。”
近些年,“龍順成”舉(ju) 辦了京作文化節、魯班工匠節,成立“龍順成”京作文化傳(chuan) 承中心,用新的方式傳(chuan) 承和弘揚京作家具技藝和文化。
千年工藝,百年工匠。“過去就是做好家具,現在我們(men) 希望通過文化的力量去傳(chuan) 承和弘揚京作家具技藝,這種力量是無窮的。”據劉更生介紹,“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正是為(wei) 傳(chuan) 播京作文化的傳(chuan) 承,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而打造的。
為(wei) 了弘揚京作文化,劉更生還在徒弟的幫助下開設了自己的社交媒體(ti) 賬號。“這種新的傳(chuan) 播方式讓百年老字號‘龍順成’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讓他們(men) 更了解中國傳(chuan) 統家具的曆史和文化。”劉更生說,“不管到什麽(me) 時候,我覺得老的手藝、傳(chuan) 統的文化,會(hui) 一直受到年輕人的關(guan) 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