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談“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申遺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題:貢獻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談“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申遺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楊湛菲
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通過決(jue) 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中國世界遺產(chan) 數量增至57項。“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chan) 。
圍繞本次申遺工作和後續保護管理,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zhuan) 訪。
人與(yu) 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問:該項目的特點是什麽(me) ?其中蘊含的文化價(jia) 值為(wei) 我們(men) 帶來什麽(me) 樣的啟示?
答:位於(yu) 雲(yun) 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由5片古茶林、9個(ge) 古村寨、3片分隔防護林構成,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是我國農(nong) 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人與(yu) 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中國古人栽培茶樹的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隨後茶的種植、飲用和茶文化從(cong) 我國相繼傳(chuan) 到鄰國,並逐步走向世界。
這一項目基於(yu) 傳(chuan) 統茶祖信仰,將政府管理與(yu) 基層自治相結合,形成獨特的保護管理體(ti) 係,實現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該遺產(chan) 還展現了山地環境下,我國各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chuan) 統。此外,村寨與(yu) 傳(chuan) 統民居建築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體(ti) 現了多元文化傳(chuan) 統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體(ti) 現尊重自然、保護山林的樸素生態倫(lun) 理思想,蘊含因地製宜、綠色發展的傳(chuan) 統農(nong) 耕知識體(ti) 係,承載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多民族社會(hui) 治理理念,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它連綿千年、延續不斷,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斷改進的種茶技藝,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古跡景觀,兼融中原與(yu) 西南建築風格,展現了中華文化對雲(yun) 南邊疆的輻射和影響,具有突出的統一性;景邁山上及周邊地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漢族等各民族友好相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裏所產(chan) 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走出國門,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展示全麵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問:本次申遺成功有哪些經驗?
答:“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是向世人展示全麵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重要成果。
2010年,針對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領域茶主題“空白”,國家文物局啟動指導景邁山古茶林申遺,開展大量工作,並於(yu) 2021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後正式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過去幾年,國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導雲(yun) 南省、普洱市,係統提升遺產(chan) 保護、管理、展示水平,使古茶林及村寨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還采取超常規、閉環方式,順利通過國際組織現場技術評估。
該項目申遺成功,還有這樣幾個(ge) 主要經驗:
首先,積極探索適應農(nong) 耕文明特點的管理體(ti) 係。構建層次清晰的法規、規劃體(ti) 係,定製村寨修繕整治導則,建立統一保護管理機構,形成“市、縣、鎮、村”四級、“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善治”相結合的管理體(ti) 製。
其次,積極推動現代科技與(yu) 當地傳(chuan) 統理念結合。整合現代監測技術與(yu) 村民自發組織優(you) 勢,提升古茶林管理水平。實施傳(chuan) 統民居建築分級分類管理與(yu) 掛牌保護,推動傳(chuan) 統工藝修繕與(yu) 適應性改造相結合,兼顧真實性保護與(yu) 民生改善需求。
最後,積極推進申遺保護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秉持新發展理念,將提高文明程度、推動可持續發展作為(wei) 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內(nei) 容,弘揚生態種茶、人工采茶、手工製茶傳(chuan) 統業(ye) 態價(jia) 值,提升古茶林品質和經濟價(jia) 值,實現遺產(chan) 保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雙贏”。
更好推動遺產(chan) 保護融入現代生活
問:我們(men) 在後續保護和管理方麵有什麽(me) 安排?
答:我們(men) 將在5個(ge) 方麵推進後續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一是堅持保護第一、規劃先行,提高保護管理係統性、規範性。我們(men) 將對標世界遺產(chan) 標準,修訂遺產(chan) 保護管理規劃,統籌謀劃古茶林、村寨及傳(chuan) 統民居建築保護、管理舉(ju) 措,處理好文物保護與(yu) 開發建設的關(guan) 係。
二是開展監測、保護關(guan) 鍵技術攻堅,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和水平。為(wei) 提高古茶林、珍稀動植物監測及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我們(men) 將建立跨部門協同機製,同時探索傳(chuan) 統民居建築適應性改造技術,更好推動遺產(chan) 保護融入現代生活。
三是完善村民等利益相關(guan) 者參與(yu) 機製,推動遺產(chan) 地可持續發展。總結推廣成功經驗,鼓勵引導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從(cong) 事茶文化傳(chuan) 播、茶產(chan) 業(ye) 發展實踐,健全利益相關(guan) 者參與(yu) 遺產(chan) 保護渠道。
四是持續挖掘遺產(chan) 價(jia) 值,加大價(jia) 值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弘揚力度。研究茶產(chan) 業(ye) 發展曆史,挖掘茶文化哲學內(nei) 涵,闡釋中國茶文化的世界影響,並舉(ju) 辦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推介中國茶故事和活態遺產(chan) 保護“中國理念”。
五是推動有效利用,規範旅遊發展,推動世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製定遺產(chan) 地旅遊高質量發展戰略,核定公布遊客承載量,嚴(yan) 控開發建設活動,推動社會(hui) 公眾(zhong) “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