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亞運之城丨良渚:世界遺產 文明之光
位於(yu) 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鳥瞰亞(ya) 運之城,今天(9月17日),我們(men) 走進杭州良渚古城遺址。
總台記者 梁燁:今天我們(men) 將飛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這兩(liang) 個(ge) 字表達的是“美麗(li) 的水中陸地”,那麽(me) 我們(men) 的先民是怎麽(me) 在這片“美麗(li) 的水中陸地”中生活呢?讓我們(men) 一起從(cong) 空中來探個(ge) 究竟。
要探尋先民生活的痕跡,首先要帶大家看一看這座恢宏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我們(men) 也跟著遊客的視角從(cong) 公園的正門上飛入,首先,我們(men) 看到的就是這個(ge) 優(you) 美、靈動的雕像,它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標誌雕塑“良月流暉”。
雕塑的基座源於(yu) 良渚的玉琮,象征著矗立在良渚大地的古城和水利係統,中間圓形的玉璧既代表著上天,也是古文字“良”的變形,連接玉璧和玉琮的是一個(ge) 三叉形器,這個(ge) 則代表人與(yu) 天地的相互呼應,雕塑的頂端是跳躍靈動的火焰,象征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
我們(men) 爬升高度,全景式地來看一下這個(ge) 古城遺址。向下俯瞰,最顯眼的就是這個(ge) 7萬(wan) 平方米的沙土廣場,以沙土廣場為(wei) 中心的一整塊長方形的覆鬥形的高地,就是莫角山台地,這裏也是良渚時期最高統治者居住和活動的主要場所,也就是宮殿的區域。
莫角山台地的頂部和周邊的稻田是有一定高度差的,高度差大約在9到15米左右。考古工作者表示,這麽(me) 大的一片建築台基,主要都是靠人力堆築而成的,這也可以體(ti) 現出先民是多麽(me) 勤奮和有智慧。
莫角山台地的中間位置有三個(ge) 凸起的土台,這個(ge) 規模最大的台地就是大莫角山台地,這裏是良渚古城的權力中心。它的堆築最高點達16.5米,遠遠地超過城牆的牆體(ti) 高度。6月15日上午,杭州第19屆亞(ya) 運會(hui) 的火種就在大莫角山台地上成功采集。
我們(men) 飛離莫角山台地,能看到大片的稻田。其實在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經掌握了稻作農(nong) 業(ye) 技術,在古城遺址中發現的炭化稻穀就是它的重要見證。而這樣發達的史前稻作農(nong) 業(ye) ,也是良渚古城2019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因素。
杭州亞(ya) 運會(hui) 的吉祥物之一的“琮琮”,它的設計就來源於(yu) 良渚文明,像它的頭頂上的紋案是來自於(yu) 良渚出土的玉琮上麵的神徽,
良渚古城是建造在濕地之上的,這裏河網密布,水係發達,所以當時水路是出行的主要方式。良渚先民乘坐獨木舟和竹筏來往於(yu) 古城內(nei) 外,他們(men) 在遠處的山上修建了水利係統,通過水路把山上的木材運入城中,建造了這座古城。現在在公園裏,我們(men) 也能看到很多根據良渚出土文物而複建的民居。
良渚文明,它如同涓涓溪流匯入了曆史長河,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