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鏡頭內外的生活如此火熱——走近青年紀錄片創作者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紀錄片創作者】
紀錄片的“溫度”是怎樣的?
“是‘冷’也是‘暖’。”回答這個(ge) 問題時,許多青年紀錄片創作者的答案似乎有些矛盾。
透過這聚焦真實世界的鏡頭,人們(men) 能看到基層派出所警察的執勤日常,體(ti) 會(hui) 他們(men) 守護一方安定的酸甜苦辣;能聆聽“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故事,和文物修複工作者一起對話曆史;能認識熱愛唱歌的夜班的哥,從(cong) 他認真生活的樣子裏找到自己的影子……貼近當下、關(guan) 注現實,這些出自青年紀錄片創作者之手的作品把生活的火熱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yu) 他們(men) 同齡的觀眾(zhong) 中,激起一場紀錄片熱潮。
紀錄片的真實屬性決(jue) 定了它“冷”的特質——“冷眼旁觀”的鏡頭,冷靜對待的方式。然而紀錄片也是“暖”的,這份暖意來自平凡生活的溫度。感知生活的溫度,靠的是紀錄片創作者的鏡頭:這鏡頭的“眼力”不得不敏銳,否則會(hui) 與(yu) 生活裏流淌的溫情失之交臂;這鏡頭的“意誌”不得不堅定,否則無法在互聯網同質化、碎片化的信息流中捕捉令人深省的議題;這鏡頭的“態度”不得不真誠,否則無法在不尋常的現象裏,洞察讓人共鳴的情感。
生活的“每一幀”畫麵裏都有故事
海浪輕搖,夕陽西下。甲板上,一位耄耋老人舉(ju) 起手中的食物向天空望去。盤旋的海鷗似乎感受到了他的善意,時不時來到他的身邊,叼走食物。
這溫馨的畫麵,青年紀錄片導演張學嬌和攝影師早就“揪住不放了”。正值端午假期,張學嬌在這艘大連開往煙台的郵輪上拍攝紀錄片《紀實72小時》,她希望這三天能收獲來往旅客的故事。老人身後的一位中年男子朝她走來,才讓她從(cong) 眼前畫麵中恍然回神。
中年男子先看了看鏡頭裏的老人,對張學嬌說:“這是我的父親(qin) 。”在接下來的旅途裏,中年男子和張學嬌聊了很多:老父親(qin) 身患絕症,他決(jue) 定帶著從(cong) 未走出過農(nong) 村的父母遊曆中國。他沒有讓父親(qin) 知道得病的消息,但一向勤儉(jian) 的父親(qin) 一反常態,在旅途中從(cong) 未阻止過兒(er) 子花錢。這位父親(qin) “應該知道點什麽(me) 吧”。
戲劇般的故事發生在真實世界裏,心照不宣的“中國式父子情”讓張學嬌久久不能平靜。張學嬌沒想到,甲板上美好畫麵的背後竟有如此暖心的故事。
“走進越多普通人的生活,我越感到對生活知之甚少。”張學嬌認為(wei) ,浩瀚生活裏的故事就是紀錄片源源不斷的養(yang) 料,敏銳感知生活的人總能在其中找到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
最後,成片沒有播出這段故事,因為(wei) 張學嬌不忍心,她怕影片的上映會(hui) 打破父子之間的這份默契。她有信心,一雙敏銳的眼睛,還能在生活的“每一幀”畫麵裏尋找線索。
紀錄片創作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青年教師王廷軒分享了類似的感受。在拍攝《澳門二十年》時,他把主人公定為(wei) 一名電信工程師。主人公每天在珠海和澳門之間通勤的生活成為(wei) 一個(ge) 切口,通過他平凡卻精彩的生活,觀眾(zhong) 可以真實地體(ti) 會(hui) 澳門通關(guan) 政策的發展變化、當地人麵向未來的信心。在王廷軒看來,越是宏大敘事的主題,往往越要通過個(ge) 體(ti) 的視角來展示,因為(wei) “宏大是由每一個(ge) 普通人的生活構成的”。
在眾(zhong) 聲喧嘩中把握藝術性敘事
在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韓嶽的紀錄片課堂上,學生經常拍攝有關(guan) 非遺的選題。
選題的初衷固然好,但高度同質化的表達方式讓韓嶽輕歎——有時候,年輕人的想法未必有新意。
“內(nei) 容不外乎這幾個(ge) :技藝,傳(chuan) 承,匠人精神。”韓嶽掰著指頭把常見的拍攝套路數了一遍。“學生中99%的非遺選題跳不出這些模式。他們(men) 是‘互聯網原住民’,得到信息太容易,可是這些信息碎片化又流於(yu) 淺表。”在韓嶽看來,好的紀錄片不一定麵麵俱到,但應該有創意、有思想、有深度。
王廷軒常常思考相同的問題,在眾(zhong) 聲喧嘩的自媒體(ti) 時代,到底什麽(me) 才是紀錄片人應該把握的敘事議題?
2017年,王廷軒跟隨導師為(wei) 紀錄片《天工蘇作》進行采風調研。路上,他與(yu) 導師討論起一個(ge) 字來:“覺”這個(ge) 字,妙就妙在它的兩(liang) 個(ge) 讀音正好對應了電影的虛構與(yu) 非虛構屬性。有的影片帶給觀眾(zhong) 的體(ti) 驗像睡覺時的美夢一場,有的影片則用生活的真諦讓人覺醒。
在這部講述蘇州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紀錄片《天工蘇作》中,簡針繡法發明者因參展作品的風格與(yu) 蘇繡傳(chuan) 統風格大相徑庭,幾天之內(nei) 愁白了頭;享譽千年的“香山幫”建築技術站在了曆史岔道口,標準高效的現代管理模式與(yu) 父輩工匠們(men) 慢工細活的傳(chuan) 統觀念發生巨大分歧……變革之勢、時代之問如雨點般散落全片。
“蘇繡也好,‘香山幫’建築也罷,它們(men) 都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產(chan) 生的。千百年後的今天,它們(men) 的生命力還在嗎?”王廷軒帶著強烈的社會(hui) 關(guan) 切走入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生活場景,把他們(men) 轉型路上的矛盾、求索連同精妙絕倫(lun) 的技藝一同鋪陳,讓觀眾(zhong) 體(ti) 會(hui) 其中飽含的辛酸與(yu) 熱忱。
紀錄片何嚐不是在傳(chuan) 統和現代之間反複求索?“拍視頻早已不是什麽(me) ‘科技狠活兒(er) ’,紀錄片人該怎麽(me) 做?我認為(wei) 要繼續往藝術性和思想性上走。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抱新技術,也要擁抱火熱的生活。”王廷軒說。
故作深沉不如以誠相待
2017年年末,張學嬌帶著團隊來到湖南長沙解放西路的一家粉麵館,記錄跨年這幾天發生的點滴故事。
新年的希望、市井的溫情、年輕人蓬勃的生命力……張學嬌對這部作品立意的設想體(ti) 現了她的雄心。她甚至想好了影片應該如何結尾:煙火照亮了湘江兩(liang) 岸,蜂擁而至的年輕人在絢麗(li) 夜空下交換新年祝福。
沒承想,一場雨的到來讓一切變了味兒(er) 。鏡頭裏並沒有出現很多年輕人,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張學嬌想要的素材“遲遲沒來赴約”。
問題碎,節奏快,總在即將深入的時候跳到下一個(ge) 故事,韻味不足……這部影片給張學嬌留下了星星點點的遺憾。
如何才能拍出那種回味悠長的韻味?張學嬌陷入沉思。
何不輕裝上陣,走進火熱生活,用自己年輕的眼睛去看世界?張學嬌決(jue) 定放棄原來“故作深沉的設想”,放下所有預設,用真誠的視角觀察年輕人。這一次,她把鏡頭對準了時下很流行的潮玩現象。
清晨6時,上海國際潮流玩具展上,張學嬌一行人的身影淹沒在萬(wan) 人排成的長龍中。
“他們(men) 好瘋狂,為(wei) 了買(mai) 到限量玩具通宵排隊。”張學嬌想試著了解這些買(mai) 玩具、玩娃娃的“大人”到底是怎麽(me) 想的。
在一群活蹦亂(luan) 跳的年輕人中,一名四五十歲的中年女士吸引了張學嬌的注意。原來,她是在替女兒(er) 排隊。她的女兒(er) 是一名醫生,非常喜歡潮玩,因工作忙碌無法來現場。這對母女一直是彼此生活中最重要的陪伴。這位女士拿出了一個(ge) 玩具告訴張學嬌,其他的玩具都是女兒(er) 指定要買(mai) 的,而這個(ge) 限量款的玩具是她自己選給女兒(er) 的生日禮物。
“你會(hui) 發現,買(mai) 玩具的人內(nei) 心深處渴望的是陪伴,是抒發,是以此為(wei) 媒加固感情紐帶、拓展社交圈子。”張學嬌說。
潮流現象難以理解嗎?當代年輕人很另類嗎?網絡時代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疏遠了嗎?這位不再故作深沉的青年紀錄片創作者,用鏡頭帶領觀眾(zhong) 穿街走巷,最終反而收獲了來自觀眾(zhong) 的深沉的思考。
“是真誠給了紀錄片魔力,是人與(yu) 人之間的真情,溫暖了鏡頭內(nei) 外的生活。”張學嬌在總結經驗時這樣寫(xie) 道。(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陳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