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幾字彎”的美麗蝶變——內蒙古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9-19 09:56: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8日電 題:“幾字彎”的美麗(li) 蝶變——內(nei) 蒙古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奔流不息的黃河流入內(nei) 蒙古自治區時,勾勒出壯美的“幾字彎”。黃河內(nei) 蒙古段全長843.5公裏,約占黃河總長度的六分之一。長期以來,內(nei) 蒙古切實擔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流域內(nei)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

  綠進沙退,築牢阻沙入黃“閘門”

  黃河內(nei) 蒙古段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yan) 重的區域之一。治黃必先治沙。

  初秋,黃河流經的鄂爾多斯高原依然綠意盎然。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黃河支流西柳溝,記者看到岸邊坡上喬(qiao) 灌木長勢正旺,一道道沙障將沙丘牢牢鎖住。“以前這裏到處是流動沙丘,經常蓋住河道。”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水利局局長張永平說。

  生態向好的西柳溝是黃河“幾字彎”十大孔兌(dui) (孔兌(dui) ,蒙古語,意為(wei) 山洪溝)之一。十大孔兌(dui) 均為(wei) 黃河一級支流。從(cong) 空中看,十大孔兌(dui) 如十條利箭,由南向北穿透丘陵、沙漠、平原,直通入黃。20世紀50年代以來,十大孔兌(dui) 攜帶的泥沙曾8次堵塞黃河,約十分之一的黃河泥沙來源於(yu) 此,是黃河內(nei) 蒙古段“地上懸河”的直接製造者之一。

  為(wei) 協調好水沙關(guan) 係,鄂爾多斯市開展十大孔兌(dui) 全流域綜合治理,對十大孔兌(dui) 一條一條“開方治病”。張永平說,實踐中,當地總結出“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袍子、山腰興(xing) 修梯田係帶子、溝底築壩淤地穿靴子”等綜合治理模式。截至2022年,十大孔兌(dui) 年平均入黃泥沙量從(cong) 2700萬(wan) 噸降低至1800萬(wan) 噸,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十大孔兌(dui) 治理,是內(nei) 蒙古在黃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ge) 縮影。2019年以來,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443萬(wan) 畝(mu) ,水土流失實現麵積和強度雙降低。前不久,內(nei) 蒙古全麵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著力解決(jue) 區域內(nei) 沙患、水患、鹽漬化、農(nong) 田防護林、草原超載過牧、河湖濕地保護六大生態問題,全力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以水為(wei) 筆,繪就係統治理生態畫卷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得怎麽(me) 樣,直接關(guan) 係到我國北方的生態安全。近年來,內(nei) 蒙古不斷完善治理體(ti) 係,流域“外在顏值”和“內(nei) 在氣質”顯著提升。

  黃河治理,根在流域。過去,黃河一級支流大黑河周邊亂(luan) 搭亂(luan) 建、亂(luan) 排亂(luan) 放等情況時有發生。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通過實施大黑河綜合整治工程,提升河道空間活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wei) 市民提供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內(nei) 蒙古全麵落實河湖長製,以“一河一策”淨化黃河“毛細血管”,完成流域內(nei) 503條河流、67個(ge) 湖泊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實現黃河流域河湖管護責任全覆蓋。

  環境好不好,候鳥先知道。眼下,烏(wu) 梁素海碧波蕩漾,蘆葦搖曳,飛鳥翔集。位於(yu) 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wu) 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生態好壞直接關(guan) 係到黃河中下遊和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2018年以來,內(nei) 蒙古堅持烏(wu) 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實現從(cong) 保護一個(ge) 湖到保護一個(ge) 生態係統的一體(ti) 化、係統化修複治理。

  2019年以來,內(nei) 蒙古累計向流域內(nei) 的烏(wu) 梁素海、岱海、泊江海等重點湖泊補水27.86億(yi) 立方米,有力促進了重要湖泊和區域生態改善。此外,內(nei) 蒙古自2022年以來,完成3061個(ge) 入河排汙口溯源排查,沿黃3公裏範圍內(nei) 350個(ge) 村全部完成生活汙水治理。經過治理,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35個(ge) 地表水斷麵水質達到曆史最好水平。

  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為(wei) 發展添動能

  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量不到全區平均水平的40%,供水矛盾突出成為(wei) 製約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內(nei) 蒙古著力提高節水標準,號召“一二三產(chan) 、城市鄉(xiang) 村要全麵節水,一點一滴也不能浪費”。

  在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侯家營子村萬(wan) 畝(mu) 高標準示範農(nong) 田,智慧滴灌係統正將水肥一滴滴精準送至作物根部。“通過定時定量精準灌溉,玉米作物產(chan) 量由1800斤提高到2000斤,畝(mu) 均用水卻僅(jin) 為(wei) 200立方米,較普通滴灌節水150立方米。”白泥井鎮鎮長馬良說,該項目設置了井、黃雙灌兩(liang) 套管道,在最大程度保障灌溉用水的基礎上,實現了地下水采補平衡。“從(cong) 去年第三季度開始,白泥井超采區地下水水位回升1.3米。”

  近年來,內(nei) 蒙古全麵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chan) 業(ye) 發展,堅決(jue) 抑製不合理用水需求,打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內(nei) 蒙古黃河流域縣域節水型社會(hui) 建成率達到79%。

  內(nei) 蒙古還結合區域生態和產(chan) 業(ye) 布局,探索將礦井疏幹水等非常規水源與(yu) 地表水、地下水等統籌調配,為(wei) 生態建設和地區發展“解渴”。產(chan) 煤大縣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率先行動,將每年近6000萬(wan) 立方米礦井疏幹水統一收集、綜合利用,為(wei) 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記者於(yu) 長洪、恩浩、於(yu) 嘉、李雲(yun) 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