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聚焦數字時代的文學生活 “奔跑在數字時代”網絡征文大賽論壇舉辦

發布時間:2023-09-22 14: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奔跑在數字時代”網絡征文大賽論壇日前在十月文學院舉(ju) 辦。

  據介紹,2023年,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的指導下,由北京作協、北京出版集團擔任指導單位,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雜誌聯合網易文創·人間工作室發起了“奔跑在數字時代”網絡征文大賽。此次網絡征文論壇分非虛構、虛構兩(liang) 場,集結多位知名評論家、作家探討互聯網時代文學書(shu) 寫(xie) 的方式和力量,助力寫(xie) 作者留下屬於(yu) 數字時代的腳印,找尋互聯網時代文學書(shu) 寫(xie) 的方式和力量。

  “如何在同質化中寫(xie) 出不一樣的東(dong) 西,這是我們(men) 寫(xie) 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非虛構作家袁淩認為(wei) 數字時代有一個(ge) 隱形的東(dong) 西,就是人們(men) 的理解能力也變成數字化了。

  作為(wei) “90後”作家,杜梨認為(wei) ,“奔跑在數字時代”的文學寫(xie) 作不能一味追求流量,奔跑有時不如停下來觀察生活中的細節,不要追求現象和熱點寫(xie) 作,去追逐熱點的時候,可能已經喪(sang) 失了書(shu) 寫(xie) 的意義(yi) 。

  自從(cong) 2010年《人民文學》開設“非虛構寫(xie) 作”專(zhuan) 欄以來,非虛構寫(xie) 作迅速成為(wei) 當代文學創作的熱點,並以各種自由靈活的敘事方式,展現了豐(feng) 富多元的文學形態和極為(wei) 開闊的審美空間。但一直以來,非虛構寫(xie) 作呈現為(wei) 一片開放的地帶,似乎沒有明確的邊界。

  “今天的非虛構需要調查性加上體(ti) 驗性,作者在某種程度上要變成他描述生活的當事人,現實提出了這樣的需求。”袁淩認為(wei) ,非虛構還應該有區別性的界限,需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外部的真實性和內(nei) 部的文學性是非虛構的前提,“不要虛構,不要生造場景,不要把你的想象讓讀者認為(wei) 是真實的東(dong) 西,遵守這個(ge) 規矩才是非虛構。但光有這個(ge) 還不夠,這隻是一個(ge) 外部要求,還有一個(ge) 內(nei) 部的核心,就是作品要有一定的文學性”。

  “如果所有小說、詩歌之外的東(dong) 西全部都放在非虛構裏麵,就造就了一種無邊非虛構寫(xie) 作,這就容易導致新型文體(ti) 力量會(hui) 越來越弱。”評論家楊慶祥對當前非虛構的概念被泛化表示擔憂。談及非虛構的“核”,楊慶祥認為(wei) 有兩(liang) 點,一是內(nei) 容的當下性與(yu) 真實性,“我對非虛構的基本認識就是,它是一個(ge) 真實的內(nei) 容,或者人物應該是活在當下真實存在的”。二是非虛構寫(xie) 作要有典型性,“故事的背後應該有一個(ge) 更大的社會(hui) 學的視野,這就要求這個(ge) 故事要有典型性,我們(men) 要能夠通過一個(ge) 人的故事、命運求解到社會(hui) 問題的解決(jue) ”。

  對於(yu)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當日提出的,“今天我們(men) 這一代的作家怎麽(me) 去書(shu) 寫(xie) 北京這座城市”這一問題,作家文珍認為(wei) ,北京不光由北京人,也由無數外地人一起參與(yu) 建構。人們(men) 帶著對北京的所有想象跑到這裏來,或鞠躬盡瘁,或野心成真,或頹然返鄉(xiang) ,但都曾為(wei) 這城的一磚一石付出了努力。“我所愛的北京,就包括了所有這些熱情、幻夢和夢碎。”

  評論家李蔚超則認為(wei) ,未來一定會(hui) 有更多優(you) 秀的北京文學作品出現,“地方性文學書(shu) 寫(xie) 是當代文學的發展趨勢之一,無論是外地作家還是本土作家,都在孜孜以求地挖掘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學故事,三四年內(nei) 一定會(hui) 有繁榮的文學樣態出現。隻是怎麽(me) 續接老舍一代作家們(men) 創作的北京文學,同時又把當代人的體(ti) 驗和情感書(shu) 寫(xie) 出來,這是值得我們(men) 思考的問題”。(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