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具”“新要素”“新農人”……數字技術賦能新疆農業 提升土地利用精準度
央視網消息:近年來,一大批有知識、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才離開城市來到農(nong) 村,他們(men) 投身農(nong) 業(ye) 、植根田野。他們(men) 懂科技、會(hui) 經營,是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力軍(jun) ,也推動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
“90後”的阮航從(cong) 互聯網企業(ye) 離開之後,紮根新疆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業(ye) 公司,走到規模化種植的一線。4年多來,他與(yu) 夥(huo) 伴搭建數字化農(nong) 產(chan) 品服務平台,探索用數字技術賦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從(cong) 農(nong) 田地圖到采收調度係統,他帶著研發團隊,在農(nong) 田找需求、采數據。產(chan) 量有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更匹配,節本增效,農(nong) 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數字技術賦能農(nong) 業(ye) 提升土地利用精準度
今年31歲的阮航曾是國內(nei) 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級產(chan) 品研發經理,主要負責大數據平台建設。當看到身邊有不少同齡人奔赴農(nong) 村“試水”新天地,阮航也心動了,他想用自己的專(zhuan) 長賦能農(nong) 業(ye) 。就這樣,他來到新疆,但現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就在阮航想放棄的時候,他遇到了這位名叫李耀的種植大戶。種著萬(wan) 畝(mu) 大田的李耀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找到了阮航團隊合作。團隊使用的無人機、傳(chuan) 感器等“新農(nong) 具”讓李耀大開眼界。
阮航團隊一共有10個(ge) 人,包括農(nong) 技師、軟件開發工程師和供應鏈管理員,各有分工。大夥(huo) 兒(er) 用遙感、數據、平台、應用、場景這些“新要素”,搭建起天、地、空三位一體(ti) 的種地“新模式”。但最基礎的,也是阮航最看重的,還是腳下這塊土地高效集約利用的精準度。這是他們(men) 在農(nong) 村采集數據時發現的新問題,到村、到戶的導航經常會(hui) 指錯方向。
縮小田間地頭的導航誤差,讓耕種機、拖拉機、收割機甚至包括秸稈回收機能精準出發、快速作業(ye) ,讓這些全產(chan) 業(ye) 鏈上的農(nong) 機有了更高效的產(chan) 出,不僅(jin) 縮短了作業(ye) 時間,壓縮了作業(ye) 成本,也大幅提升了農(nong) 作物的采收效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