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經濟隨筆丨勤勞的我們更要玩好休息好

發布時間:2023-10-09 11:01: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8.26億(yi) 人次,7534.3億(yi) 元,“超級黃金周”寫(xie) 出這兩(liang) 個(ge) 數字,並不出人意料。我們(men) 很多人都是“8.26億(yi) ”裏的“一人次”。剛剛過去的長假8天,說明了三件事:第一,疫情的羈絆進一步遠去了。第二,勤勞的中國人有著“玩好休息好”的巨大需求。第三,怎麽(me) 能更好地“玩好休息好”,迫切需要我們(men) 勤勞且智慧地去探索。

  “休假”需求,有兩(liang) 個(ge) 突出特點,一是剛性,二是多樣。“剛性”無需多言,“多樣”則需要細細打量——

  比如,關(guan) 於(yu) “調休”,就能聽到不同想法。有些人不太願意為(wei) 了連休幾天而連忙幾天。有些人則更看重能擁有一個(ge) 集中且長時間的假期,為(wei) 此願意付出“連忙幾天”的代價(jia) 。大家其實各有所需,這就是需求的多樣性

  再比如,長假8天,有人願意舉(ju) 家出行去熱門景點打卡,有人願意在城市周邊溜達,有人喜歡多安排幾場親(qin) 朋好友聚會(hui) ,有人泡電影院、運動場,有人願意窩在家裏靜靜發呆。這都是真切的需求,都是值得尊重的需求。從(cong) 宏觀看,假日消費越多越好。從(cong) 微觀看,一個(ge) 假期過得好不好,不是以咱家花了多少錢來簡單衡量的

  “休假”事關(guan) 物質需求,本質則是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的主觀性很強。有人覺得玩就是最好的休息;有人覺得玩也挺累,玩和休息是兩(liang) 回事。理解體(ti) 驗雖不同,但大家追求的都是“更高品質的生活”。對很多家庭來說,怎麽(me) 度過一個(ge) 假期,往往首先要服從(cong) 的,不是純粹的經濟邏輯,而是包括經濟、心理等因素在內(nei) 的,更複雜的生活邏輯。

  —— 家情各不同。比如,一對夫妻,可能“二人世界”時喜歡長假宅家,但等到家裏小朋友成長到需要多出去“長見識”的年齡,他們(men) 的選擇,很可能就會(hui) 毅然轉變為(wei) “人從(cong) 眾(zhong) ”。待小朋友長成大朋友,老夫妻又會(hui) 回歸“居家過節”。

  —— 國情有特點。比如,中國人的傳(chuan) 統文化裏強調敬老愛幼,假日出遊,很多家庭願意扶老攜幼。這跟有些國家的國情就不一樣,人家是老人孩子各過各的、各玩各的。我們(men) 的祖國幅員遼闊,去哪兒(er) 的路途都不短。所以很多人需要長假。這也符合現實的經濟邏輯——去一天、回一天,兩(liang) 天在路上,若是5天假,中間能玩三整天;若是8天假,中間能玩五六天。性價(jia) 比不一樣的。

  麵對多樣化的需求,關(guan) 鍵在於(yu) 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更高質量的供給。不久前國辦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guan) 於(yu) 恢複和擴大消費措施的“20條”裏強調,“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就包含這個(ge) 意思。

  假期本身的供給,仍有提升空間。雙休日之外,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一是法定節假日,二是帶薪休假。前一個(ge) ,還有總量提升和結構優(you) 化的潛力。後一個(ge) ,製度已有,關(guan) 鍵在落實。

  我國目前的法定節假日共有11天。從(cong) 最早的7天,1999年增加到10天,2007年增加到11天。一個(ge) 國家的法定節假日總天數,要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階段相適應。11天,在全球處於(yu) 中遊水平。適時再增加,不是沒有可能。距離上一次總量增加,已過去了16年。這16年,中國的整體(ti) 發展又向前走了多少?我們(men) 都是親(qin) 曆者、參與(yu) 者、見證者。

  以往,放假多且集中,常引發擔憂,認為(wei) 會(hui) 造成生產(chan) 停滯、工作中斷,拖累經濟增長。如今,公共假期裏相對集中釋放的消費需求,更被視為(wei) 寶貴動力。消費已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社會(hui) 治理能力的提升,公共假期裏必要的生產(chan) 持續、運轉保障,已擁有更具時代感的解決(jue) 辦法。

  “紮堆兒(er) 式”假日旅遊,有一股子特別能帶來參與(yu) 感的熱鬧勁兒(er) ,但也並非最好狀態。高速堵車、景區“人從(cong) 眾(zhong) ”等,不僅(jin) 帶來風險,也實際上降低了休假質量。化解之道,一是落實帶薪休假製度,如恢複和擴大消費“20條”裏所言,“全麵落實帶薪休假製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假日消費”;二是提供更豐(feng) 富多樣的休假方式、產(chan) 品、場景的供給

  今年,從(cong) “五一”、到端午,再到“十一”,眼見著與(yu) 假日相關(guan) 的供給創新,層出不窮。從(cong) 熱門城市、景區,到網紅街區、鄉(xiang) 村,給大客流提供的服務創新多起來了。當“看風景”越來越轉變為(wei) “體(ti) 驗場景”,多樣態的場景創新、旅遊產(chan) 品創新、文化節目創新、城市生活創新等,為(wei) 化解“紮堆兒(er) ”,提供了更多新鮮經驗。

  此番“十一”長假,從(cong) 統計數據到切身感受,不是要“回到疫情前的2019年”,而是要“超越過往”,要向前奔。“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更好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寫(xie) 在相關(guan) 的中央文件裏,也寫(xie) 在你我觸手可及的生動實踐裏。

  “勤勞”二字,早已深深刻進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勤勞的我們(men) ,更要玩好休息好。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這場大考中的一道具體(ti) 考題吧。

  要答好這道題,需要拿出發展眼光、分眾(zhong) 思維、創新作為(wei)

  (文丨總台特約評論員 楊禹)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