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質生產力:點燃創新引擎 匯聚澎湃動能

發布時間:2023-10-11 16: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訪談】

  編者按

  近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積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增強發展新動能。與(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有別,新質生產(chan) 力科技含量高、產(chan) 業(ye) 領域新,創新驅動是其發展的關(guan) 鍵。當前,我們(men) 如何推動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匯聚澎湃動能?我們(men) 邀請經濟和科技領域專(zhuan) 家進行深入分析。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

  本期嘉賓: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楊開忠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榮平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黑龍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孫浩進

  新質生產(chan) 力:在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革命交融中形成

  記者:如何理解“新質生產(chan) 力”?我國在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方麵總體(ti) 情況如何?

  楊開忠:生產(chan) 力發展包括量的提高和質的飛躍兩(liang) 方麵。新質生產(chan) 力,一般是相對以往生產(chan) 力的新性質生產(chan) 力或新質態生產(chan) 力,具有相對性,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新質生產(chan) 力。

  目前所講的新質生產(chan) 力,特指現代新質生產(chan) 力。從(cong) 農(nong) 業(ye) 文明時代、工業(ye) 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時代的演替來看,新質生產(chan) 力即生態文明生產(chan) 力,也就是數字化、綠色化、低碳化融合,集綠色智慧於(yu) 一身的生產(chan) 力。與(yu) 傳(chuan) 統質態生產(chan) 力相比較,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性質關(guan) 鍵在於(yu) 四個(ge) 方麵。一是新勞動者,即勞動者的高度自然性、社會(hui) 性、知識性。二是新勞動對象,即以可無限循環利用的信息資源——數據為(wei) 關(guan) 鍵勞動對象。三是新勞動工具,即人工智能。四是新基礎設施,即數字網絡通信技術、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技術的結合。這類內(nei) 在新性質決(jue) 定了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高創新性、高虛擬性、高流動性、強滲透性、高協同性、高價(jia) 值性的外在特征。

  以新一輪能源革命和產(chan) 業(ye) 革命為(wei) 標誌,人類社會(hui) 正在經曆從(cong) 傳(chuan) 統質態生產(chan) 力走向新質態生產(chan) 力的深刻變革,未來30年左右是完全進入新質態生產(chan) 力社會(hui) 的衝(chong) 刺期,其中,近十年尤為(wei) 關(guan) 鍵。在這一變革中,我國總體(ti) 上已處在世界領先行列,但橫向比較尚存不少相對短板,要達到成熟的新質態生產(chan) 力還任重道遠。

  穆榮平:新質生產(chan) 力是高級化的生產(chan) 力,表現在三個(ge) 方麵。一是勞動者的知識化和專(zhuan) 業(ye) 化創新能力,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技術知識產(chan) 品(服務)化以及市場規模化的能力。二是勞動產(chan) 品的知識水平提升和迭代更新能力,包括產(chan) 品和裝備設計及技術知識係統集成創新能力。三是勞動工具專(zhuan) 業(ye) 化係統化能力,包括產(chan) 品(裝備)製造工藝專(zhuan) 業(ye) 化和係統迭代優(you) 化創新能力。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本質是提升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包括科學價(jia) 值創造、技術價(jia) 值創造、經濟價(jia) 值創造、社會(hui) 價(jia) 值創造和文化價(jia) 值創造能力。

  我國在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方麵的大致情況是:生產(chan) 力規模迅速擴張,科技創新活動和製造業(ye) 規模名列世界前茅,研發投入產(chan) 出和製造業(ye) 增加值總量均名列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引領行業(ye) 創新發展的科技企業(ye) 數量較少,科研係統融合創新能力和產(chan) 業(ye) 係統創新能力耦合思路和舉(ju) 措亟待加強,關(guan) 鍵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核心技術攻關(guan) 模式創新短板突出。

  孫浩進:新質生產(chan) 力是發展實踐中最活躍、最創新的力量。在微觀層麵,表現為(wei) 新質技術係統、新質生產(chan) 單元、新質企業(ye) 組織等;在中觀層麵,表現為(wei) 新質產(chan) 業(ye) 部門、新質產(chan) 業(ye) 鏈、新質產(chan) 業(ye) 集群、新質創新網絡等;在宏觀層麵,表現為(wei) 建立在國家創新體(ti) 係基礎上的新質經濟形態,及其所帶來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高。

  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中,由於(yu) 顛覆性技術創新、新市場需求催生、新的產(chan) 業(ye) 分工衍生、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層次的新質生產(chan) 力,在整體(ti) 上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解鎖東(dong) 北振興(xing) 的活力密碼

  記者:東(dong) 北三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有哪些基礎條件,其優(you) 勢與(yu) 特色又是什麽(me) ?

  楊開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適合東(dong) 北區情的正確戰略選擇。從(cong) 區情來看,東(dong) 北地區地廣人稀、資源條件較好,對國家總體(ti) 安全意義(yi) 重大。這也給東(dong) 北振興(xing) 帶來了對資源的路徑依賴、對內(nei) 對外交往分割相對大、距離相對長、集聚經濟相對不足等挑戰。新質生產(chan) 力的高虛擬性、高價(jia) 值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應對上述挑戰,是適合東(dong) 北振興(xing) 的重要方式。

  東(dong) 北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在新質基礎設施、新質生產(chan) 要素、新質產(chan) 業(ye) 鏈、新質生產(chan) 力市場等方麵具有良好基礎。未來應樹立以新質生產(chan) 力支撐引領東(dong) 北振興(xing) 的發展觀,以數字化、綠色化、低碳化、高端化相結合為(wei) 方向,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以人才驅動科技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穆榮平:東(dong) 北三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基礎雄厚,既有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yu) 物理研究所為(wei) 代表的國家科研機構,也有以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dong) 北大學等為(wei) 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還有一些行業(ye) 龍頭企業(ye) ,高校工科特色優(you) 勢和製造業(ye) 創新能力特色優(you) 勢相得益彰,技術價(jia) 值創造能力和經濟價(jia) 值創造潛力較強。但是,這些優(you) 勢尚未轉變為(wei) 創新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上的優(you) 勢,需要優(you) 化創新創業(ye) 營商環境,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與(yu) 未來產(chan) 業(ye) ,係統提升源頭技術創新能力,在創新實踐中集聚人才、培養(yang) 人才、成就人才,加快形成為(wei) 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新質生產(chan) 力。

  孫浩進:東(dong) 北地區是“大國重工”的老工業(ye) 基地,也有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根基、底蘊和優(you) 勢。東(dong) 北地區工業(ye) 體(ti) 係比較齊全、配套鏈條相對完善,擁有一批打造“國之重器”的行業(ye) 龍頭企業(ye) ,一批研究實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在國家重大科研攻關(guan) 中錘煉出的創新產(chan) 業(ye) 體(ti) 係、創新團隊體(ti) 係、創新人才體(ti) 係等,具備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堅實基礎。東(dong) 北地區科研力量曾深度參與(yu) 多項國家重大創新成果研發、設計、製造,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現代綠色農(nong) 業(ye) 等領域有著較強的創新實力,在數字農(nong) 業(ye) 、生物醫藥、冰雪創意產(chan) 業(ye) 等領域有著獨特的應用場景,能夠以點帶麵、推動整體(ti) 創新發展,具備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優(you) 勢和特色。

  遲福林:東(dong) 北高校、科研院所特別是國家級科研院所的數量排在全國前列,科技創新資源比較豐(feng) 富、研發力量較強。2022年,遼寧省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到11個(ge) ,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40個(ge) ,具備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條件。目前,東(dong) 北在機器人、醫療CT、高檔數控機床、燃氣輪機等產(chan) 品上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zheng) 力。但當前科技創新潛力尚未完全釋放,科技創新的空間較大。

  補短板、解難題,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記者:“新質生產(chan) 力”對於(yu)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意義(yi) 是什麽(me) ?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頸?

  楊開忠:新質生產(chan) 力是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本質,其提出對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具有戰略性決(jue) 定意義(yi) 。未來,我國應處理好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的關(guan) 係,著力突破傳(chuan) 統質態生產(chan) 力條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規則和流程、文化觀念和行為(wei) 方式等方麵的瓶頸與(yu) 難題,形成更有利於(yu) 充分解放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體(ti) 製機製。

  穆榮平:培育和塑造新質生產(chan) 力是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基本規則,強化產(chan) 業(ye) 源頭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係統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綜合實力與(yu) 國際競爭(zheng) 力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下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是:如何高標準建設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wei) 代表的創新發展樞紐和引擎,賦能高質量發展;如何堅持“創新驅動、數字賦能、開放合作、綠色低碳、價(jia) 值共創、協同發展”基本原則,推動製造業(ye) 研發、設計、生產(chan) 、服務等環節有效協同和開放創新,提升製造業(ye) 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如何構建創新要素流動機製和產(chan) 學研融合創新發展市場環境,促進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開辟製造業(ye) 創新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孫浩進: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新質生產(chan) 力居於(yu) 主導地位的生產(chan) 力係統。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生產(chan) 力係統實現改舊納新、推陳出新的演化進程,是新質生產(chan) 力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的過程。

  從(cong) 東(dong) 北地區來看,亟待突破的難題有:創造性思維、突破性理念還不多,亦步亦趨的思想尚存;創新人才“孔雀東(dong) 南飛”較多、留駐本地較少,高端人才供給缺口大,大多數區域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在鼓勵創新的支持政策上,“貨真價(jia) 實”獎補、“雪中送炭”扶助、“卸包袱”減負等還不多;創新主體(ti) 缺乏競合機製,“單打獨鬥”較多,協同創新、集聚發展較少。

  開辟創新“快車道”,跑出發展“加速度”

  記者: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我們(men) 應該把握哪些關(guan) 鍵點?

  穆榮平:一是加強協同研發體(ti) 係與(yu) 能力建設,優(you) 化重點領域國家實驗室和科研機構整體(ti) 布局,加強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為(wei) 導向、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製造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建設,提升新質生產(chan) 力的源頭技術有效供給能力。二是加強協同設計體(ti) 係與(yu) 創新能力建設,支持生產(chan) 製造和工業(ye) 設計等開展聯合攻關(guan) 、協同設計和標準化,激發協同設計與(yu) 創新活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產(chan) 業(ye) 設計主體(ti) 和專(zhuan) 業(ye) 化設計工具,提升市場需求識別、響應和產(chan) 品(服務)化能力。三是加強協同生產(chan) 體(ti) 係與(yu) 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先進製造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ye) 協同生產(chan) 和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企業(ye) 融通創新,支持龍頭企業(ye) 構建全球生產(chan) 和研發體(ti) 係,推動產(chan) 業(ye) 合作由加工製造環節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工藝創新、品牌培育等延伸。

  楊開忠:一是全球競爭(zheng) 優(you) 勢。建立全球競爭(zheng) 優(you) 勢是形成新質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焦點,應著力“固根基、揚優(you) 勢、補短板、強弱項”,大力培育發展新質企業(ye) 、新質產(chan) 業(ye) 鏈全球競爭(zheng) 力。二是全球科技創新能力。要進一步改革科技創新生態體(ti) 係,更高水平解放和整合科技資源,努力成為(wei) 全球科技創新主要中心。三是集聚全球新質人才的能力。加快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zheng) 力的人才流動、培育、使用的體(ti) 製機製,努力成為(wei) 更加強大的全球人才活力中心。四是生活品質。著力發展高品質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hui) 事業(ye) 以及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軟硬基礎設施、個(ge) 人消費環境,加快建成全球高品質生活中心。

  孫浩進:突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跳出傳(chuan) 統思維定式,敢於(yu) 對標高標準,為(wei) 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創新方法論。

  積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打通促進創新的“快車道”,拆除阻礙創新的“籬笆牆”,力爭(zheng) 在航空航天、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發展方麵敢闖敢試,為(wei) 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乘數效應”。

  找準引才聚才的製度良方,創造企業(ye) 家成長的優(you) 良環境,加快推進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機製創新,為(wei) 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優(you) 質人力資本。

  由“單槍匹馬”變為(wei) “握指成拳”,加速形成創新能力強的科創企業(ye) 集群矩陣、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園區,塑造創新驅動發展的“集聚策源地”,為(wei) 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提供共同體(ti) 優(you) 勢。

  遲福林:從(cong) 曆史經驗看,每一次生產(chan) 力的躍升都依靠科技創新、科技革命。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更需要提前謀劃前沿性、變革性技術,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是支撐,產(chan) 業(ye) 是基礎。要適應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推動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變革,以產(chan) 業(ye) 變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將自主創新與(yu) 改革開放的重要突破相結合。一方麵,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深化科研體(ti) 製機製改革,增強自主創新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支撐能力;另一方麵,堅持開放創新,以製度型開放主動融入國際創新大格局,吸引聚集科技創新優(you) 質要素,實現更高起點的自主創新。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張士英、常河、任爽、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蘆猛)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