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處理好文化數字化過程中的三種關係

發布時間:2023-10-11 16: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董金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2023中國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hui) (以下簡稱“文化科技融交會(hui) ”)近日在南京舉(ju) 行,虛擬數字人等技術服務,VR、AR眼鏡等產(chan) 品和設備,以及元宇宙博物館等應用場景紛紛亮相,10多場行業(ye) 論壇聚焦數字文博、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等前沿熱點,共話文化科技融合路徑,助力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所做出的頂層設計,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部署,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落實和踐行這一戰略部署,需要在文化數字化過程中處理好三種關(guan) 係。

  文化數字化與(yu) 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係統梳理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不論從(cong) 時間溯源還是從(cong) 空間展望,中華民族都具有極為(wei) 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和素材。文化的傳(chuan) 承方式,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態。在“前數字時代”,傳(chuan) 統文化更多是通過實物、文本、圖像等方式進行表征和傳(chuan) 承,而當我們(men) 站在數字世界大門前,這些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如果不具有數字時代的身份,也就難以被數字時代的居民所熟知、傳(chuan) 承和發揚。所以不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需要通過數字技術加以生產(chan) 、認證和標識,從(cong) 而進入萬(wan) 物智聯的數字社會(hui) 。需要強調的是,在文化數字化的過程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數字技術將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和創新的數據,必須保持傳(chuan) 統文化的本真性和原創性,從(cong) 而保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文化數字化與(yu) 技術支撐的關(guan) 係。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也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出來。此次文化科技融交會(hui) 展示了許多文化數字化過程中的技術裝備,包括仿生人、數字人、數字藏品、VR、AR等產(chan) 品,這些產(chan) 品服務於(yu) 不同的文化需求。具體(ti) 來說,技術支撐分別從(cong) 硬件裝備和軟件技術兩(liang) 方麵助力文化數字化建設。就目前而言,有些硬件裝備、軟件技術和文化遺產(chan) 之間的鏈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有些則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共同體(ti) 模式,如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分別建設了資源庫、素材庫以及數字藏經洞,通過技術與(yu) 文化遺產(chan) 的融合,複現了曆史的場景。這一探索實踐既保護了文化遺產(chan) ,也構建了良好的傳(chuan) 播模式和研究方式,給後續的文化數字化項目提供了示範。因此,在處理文化數字化與(yu) 技術、設備的關(guan) 係時,一方麵需要促進硬件設備和軟件技術支撐進一步發展,包括數字化裝備研產(chan) 、數字空間建設等;另一方麵需要根據文化遺產(chan) 本身的特性進行融合構建,包括文化資源數據采播、文化數字內(nei) 容創作等。從(cong) 文化與(yu) 技術融合的角度來說,如果兩(liang) 者匹配度不夠,會(hui) 影響文化數字化的保護、傳(chuan) 播以及產(chan) 業(ye) 化發展。

  文化數字化與(yu) 生產(chan) 消費的關(guan) 係。隨著國家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文化數字化的建設也日益擴大和升級。實體(ti) 場館的數字化建設、線上平台的數字化體(ti) 驗等逐漸普及。不過,其中也存在一定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有的是生產(chan) 熱、消費冷,有的是消費需求高但生產(chan) 跟不上。有專(zhuan) 家指出,從(cong) 總體(ti) 看,文化裝備不足以支撐文化發展,表現為(wei) 供給不足;從(cong) 局部看,某些文化裝備製造超前,但數據跟不上,表現為(wei) 超前消費。對此,我們(men) 要在科學生產(chan) 的基礎上,解決(jue) 好文化數字化建設與(yu) 運營不對等問題,開展運營策劃和線上引流服務,提高平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到真正服務於(yu) 民,使文化數字化的生產(chan) 和消費協調統一。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以及數字技術和設備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澱下來的文化曆史瑰寶麵臨(lin) 著新的數字機遇與(yu) 挑戰。從(cong) 理念到實操層麵處理好上述三種關(guan) 係,把握好數字化的關(guan) 鍵環節,我們(men) 一定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成文化強國。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1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