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當代文藝批評與時代精神生活之聯係 首屆北京評論家論壇舉辦
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 高凱)首屆北京評論家論壇日前在十月文學院舉(ju) 辦。本次論壇主題為(wei) “走向廣闊世界的批評實踐”,是第八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重點活動之一。
論壇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主辦,北京出版集團《十月》雜誌社、中國文藝評論(中國人民大學)基地承辦,旨在探討當代文藝批評與(yu) 時代廣闊精神生活的聯係,並邀請文藝批評界大家一起出謀劃策、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創辦《北京評論》(暫定名,下同)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辦好雜誌,為(wei) 新時代北京和中國文藝批評貢獻創造性能量。
中國作家協會(hui) 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表示,新時代的文藝正在生成,需要具有開闊的視野,新時代的評論雜誌和評論家應該把握這個(ge) 時代廣闊而複雜的、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文學形式、文藝形式,構建出完整的文藝生態;積極提倡寬泛的、與(yu) 時代有強烈對話關(guan) 係的文藝評論。李敬澤認為(wei) ,評論雜誌的作用不僅(jin) 僅(jin) 是提供評論,還應該成為(wei) 一個(ge) 文化對話的平台,敢於(yu) 提出問題、概括問題、討論問題,才能為(wei) 當代文藝的多元發展提供真正有意義(yi) 的討論空間。
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xi) 委員會(hui) 副主任閻晶明認為(wei) ,應當在善意和欣賞的前提下,堅持批評的專(zhuan) 業(ye) 性,保持必要的高度和深度。而且要注重“批評學”自身的理論建設,倡導好的批評風尚,促進多樣化批評文本的形成。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陳曉明讚同李敬澤“廣闊的文藝評論”的觀點。陳曉明回溯了中國與(yu) 海外當代批評實踐發展的曆史,同時提到,傳(chuan) 統的學術辦刊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僵化,當下應培養(yang) 一個(ge) 堅實的、年輕化的撰稿隊伍,要有創新的膽量,在摸爬滾打中闖出一條新的道路,去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wei) ,要辦成一本在當代回應當代社會(hui) 發展現實的評論刊物,首先要回答好“是什麽(me) 、評什麽(me) 、怎麽(me) 評”這三個(ge) 關(guan) 鍵性問題,實現新媒體(ti) 格局下的評論品牌,並做好選題策劃。
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hui) 監事長孟繁華認為(wei) ,評論期刊可以朝著“大文化刊物”的方向發展,廣泛地參與(yu) 到各文藝領域問題的討論中,才會(hui) 有好的前景和生命力。因此,選題的問題至關(guan) 重要,除了選題以外,文風、文體(ti) 都要有創新和變化,始終保持和現實的緊密關(guan) 係。
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hui) 副監事長賀紹俊認為(wei) ,評論期刊的籌辦兼具迫切性、艱巨性和開創性。未來努力的目標,就是要在中國文學批評的實踐中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批評理論體(ti) 係,和中國的文學實踐密切結合起來。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師大國際寫(xie) 作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張清華認為(wei) ,要以文學批評為(wei) 底色,做到文學性、文藝性、文化性三方麵的結合。
中山大學教授、廣東(dong) 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常務副主席謝有順認為(wei) ,這份刊物也應彰顯一種“從(cong) 我開始,重建標準”的氣魄,不拘於(yu) 當下的文藝評論秩序,辦一種新的評論刊物。一方麵要團結自己的作者隊伍,另一方麵也要注重培養(yang) 有潛力的青年批評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