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近十年我國暴雨變多變強了?大數據揭秘!

發布時間:2023-10-12 11:09:00來源: 中國氣象局

  近年來,極端暴雨頻發,不僅(jin) 給公眾(zhong)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經濟社會(hui) 造成了巨大損失。我們(men) 先簡單回顧一下——

  受台風“海葵”影響,9月上旬,福建、廣東(dong) 、廣西等地先後出現強降雨,出現較嚴(yan) 重內(nei) 澇。

  7月29日至8月1日,台風“杜蘇芮”一路北上,殘餘(yu) 環流給京津冀地區帶來曆史罕見的極端降雨過程。

  還有2021年,“7·20”鄭州特大暴雨給當地造成了重大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

  ……

  不少網友留言,“總感覺近幾年暴雨變多了,以前沒有那麽(me) 多那麽(me) 大的雨。”“年年都有暴雨災害,是因為(wei) 氣候變暖的原因嗎?”

  那麽(me) ,暴雨最愛光顧我國哪些地區?近年來我國暴雨是否變多了?暴雨強度是否變強了?我們(men) 用數據來盤點一下。

  華南地區——暴雨最愛光顧的區域

  先來了解一下我國氣象學上關(guan) 於(yu) 暴雨的劃定,我國通常將24小時總雨量達到50毫米的降雨定義(yi) 為(wei) “暴雨”。

  如果24小時降水量大於(yu) 等於(yu) 100毫米,那便達到了“大暴雨”等級;如果24小時降水量大於(yu) 等於(yu) 250毫米,就達到了“特大暴雨”等級。

  在我國,暴雨多出現在4月至9月,但不同地區的暴雨多發階段不同。譬如南方地區雨季時間長,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5到8月均為(wei) 暴雨多發階段,各月暴雨日數相差不大;而北方地區雨季短,暴雨多出現在7、8月份,其他月份暴雨很少。

  根據中央氣象台和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數據統計,2012年到2023年(截至9月15日),我國共發生暴雨天氣過程503次,暴雨發生次數從(cong) 東(dong) 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華南地區為(wei) 近年來我國暴雨發生次數最多的區域,華東(dong) 地區次之。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東(dong) 興(xing) 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在近12年間,共記錄到161次暴雨天氣過程,暴雨發生次數為(wei) 全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之最。

  近年來,我國暴雨變多了嗎?

  我們(men) 通過數據了解下我國近年來的暴雨發生頻次。2012年至2022年間,我國共發生暴雨天氣過程472次,年均發生次數約為(wei) 42.9次;2016年暴雨發生次數最多,為(wei) 51次;2014年最少,為(wei) 36次(2023年未結束,暫不計)。

  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至2022年,我國暴雨發生次數走勢振蕩,並沒有較為(wei) 明顯的增加趨勢。並且自2019年以來,我國暴雨發生次數還有緩慢減少的趨勢。

  2019年至2022年全國暴雨發生次數變化趨勢(單位:次)

  這一變化趨勢似乎與(yu) 公眾(zhong) 對近年來暴雨的印象有些出入。事實上,大部分人之所以對暴雨印象深刻,除了暴雨發生頻次以外,暴雨的強度、持續時間及其影響範圍,以及近年來大眾(zhong) 傳(chuan) 媒與(yu) 自媒體(ti) 的快速發展等都是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暴雨變強了嗎?

  說到暴雨的強度,我們(men) 一般會(hui) 想到暴雨的持續時間、影響範圍、單日最大降水量,以及累計雨量是否達到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等級。

  考慮到每次暴雨過程的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暴雨的強度,因此基於(yu) 我國現有的2418個(ge) 國家級有人值守氣象觀測站的觀測數據,通過統計這些站點每年的總暴雨日數,可以一窺我國暴雨的強度變化。

  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至2022年,我國暴雨站日數有明顯的增加趨勢。這意味著,2012年到2022年,我國暴雨天氣過程的持續時間或影響範圍有增加(擴大)的趨勢。

  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級氣象觀測站記錄的暴雨日數變化趨勢(單位:站日數)

  通過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站日數的統計,我們(men) 發現,2012年至2022年,我國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發生日數總體(ti) 有緩慢增加的趨勢,即我國大暴雨天氣過程的持續時間或影響範圍總體(ti) 有緩慢增加(擴大)的趨勢。

  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級氣象觀測站記錄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日數變化趨勢(單位:站日數)

  那麽(me) ,近年來的單日最大降水量又是如何變化的呢?據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我國日降水量最大值分別出現在江蘇響水、四川都江堰、海南昌江、廣東(dong) 海豐(feng) 、海南臨(lin) 高、四川普格、山東(dong) 臨(lin) 朐、上海平湖油田、河南鄭州、雲(yun) 南麻栗坡。

  分析數據變化,可以看到,2012年到2022年我國日降水量最大值存在波動,總體(ti) 有緩慢減少的趨勢。

  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級氣象觀測站記錄的最大單日降水量變化趨勢(單位:毫米)

  但這並不意味著暴雨帶來的風險在逐步降低。因為(wei) 同等量級的降水下在山地與(yu) 下在平原,以及下在中心城區與(yu) 下在城郊,產(chan) 生的影響也是大不相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發生在河南鄭州的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達552.5毫米,僅(jin) 次於(yu) 2017年四川普格記錄到的585.8毫米。暴雨發生在人口密集、地表環境複雜的超大城市,造成了重大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

  2021年7月20日至7月22日京津冀晉魯豫降水

  伴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

  極端暴雨可能產(chan) 生風險連鎖效應

  帶來巨大生命財產(chan) 損失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提升城市韌性的同時

  也需要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

  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在暴雨來臨(lin) 時從(cong) 容應對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