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應對氣候變化的“拓新”青年

發布時間:2023-10-12 11:1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今年夏天,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yu) 動力工程學院研二學生李文傑是在火熱的工廠中度過的。

  在參加“氣候拓新者”項目前,李文傑以為(wei) 會(hui) 像他的往屆校友一樣,去一家大型能源類公司實習(xi) ,沒想到自己被安排到供應鏈上遊企業(ye) ,廣東(dong) 潮汕鄉(xiang) 鎮的一家陶瓷工廠。他要做的,是監督評估其能效管理問題,幫助工廠減碳。

  過去10年,在中國,像李文傑一樣的氣候拓新者有200多名。與(yu) 一般的實習(xi) 不同,氣候拓新者項目實習(xi) 生要獨立完成一個(ge) 項目,尤其是要有階段性產(chan) 出,幫助企業(ye) 實現溫室氣體(ti) 的減排。

  據統計,10年間,氣候拓新者項目的年輕人幫助所在企業(ye) 發現了近7億(yi) 元的成本節約機會(hui) ,相當於(yu) 能夠幫中國減少約50萬(wan) 噸的溫室氣體(ti) 排放。

  李文傑來到的這家工廠是奔邁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位於(yu) 廣東(dong) 的加工廠,也是星巴克供應鏈中的一環。

  企業(ye) 要減排,上下遊的綠色供應鏈不可忽視。“星巴克的減排壓力給到奔邁,奔邁的壓力給到工廠,工廠最終解決(jue) 問題。”李文傑說。

  剛來的第一周,李文傑被當作“初出茅廬的小孩”,在有著20多年行業(ye) 經驗的工廠老板麵前碰了壁。

  “如何讓企業(ye) 主接受我的意見?”李文傑反思,自己的改造建議有沒有站在企業(ye) 的角度,切身為(wei) 企業(ye) 著想?他轉變思路——不僅(jin) 要減排,還能給企業(ye) 帶來最實際的效益。

  大到窯爐的更新,數百萬(wan) 元光伏項目的擴建,小到為(wei) 燒製陶瓷的托盤減重,安裝一個(ge) 幾十元錢的調速器……李文傑前後提出了30多項實實在在的改造建議。

  其實,工廠老板一直覺得窯爐耗能,也想改造,但無法判斷是否真的有問題。李文傑幫他算出數據,一個(ge) 其貌不揚的窯爐,其排放竟然占到總能耗的18%。

  他給工廠出具能源審計報告、碳足跡報告。此前,工廠老板根本不清楚自己在每個(ge) 階段、每個(ge) 生產(chan) 步驟到底耗能多少,排放多少,能省多少錢。李文傑告訴他,怎麽(me) 做能省錢,能帶來環境效益,帶來市場競爭(zheng) 力,這是企業(ye) 主最開心的事情。

  這個(ge) 活潑熱情的小夥(huo) 子和工廠老板成為(wei) 要好的朋友,10周實習(xi) 結束,他甚至覺得短暫。工廠裏的夥(huo) 伴依然和他保持著聯係,他們(men) 的減排動力多了一條,不辜負這個(ge) 年輕人做出的努力。

  迪卡儂(nong) 可持續發展經理邱峻形容,與(yu) 氣候拓新青年的合作“一發而不可收”。2021年合作了兩(liang) 個(ge) 項目課題,2022年3個(ge) ,2023年4個(ge) 。“今年實習(xi) 的4名同學,分別在天津、上海、東(dong) 莞和廣州4地同時入職。”

  作為(wei) 全產(chan) 業(ye) 鏈體(ti) 育用品公司,迪卡儂(nong) 在價(jia) 值鏈的每個(ge) 環節,都有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從(cong) 電力分析、綠電政策分析、生物質能源研究,到能效監測係統、碳排放因子的數據研究等。

  “氣候拓新者項目給了我們(men) 非常好的契機。”邱峻說,企業(ye) 會(hui) 篩選最前沿的話題,提供給實習(xi) 學生做立項研究。

  對企業(ye) 而言,何為(wei) “拓新”?在邱峻看來,“當我們(men) 深耕供應鏈減碳,這不是迪卡儂(nong) 自身的排放,而是生態係統合作夥(huo) 伴的碳排放。這是紛繁複雜的新領域,有很多正在進行時,無論是正在越來越成熟的技術,或者正在進一步完善的政策法規體(ti) 係。我們(men) 讓年輕人和我們(men) 一起探索最前沿的話題,給年輕人機會(hui) 撬動最深入的氣候變革。”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yu) 2018年加入中國企業(ye) 氣候行動倡議,開啟減排行動。隆基綠能可持續發展高級經理汪子阜表示,這5年是接納氣候拓新者項目實習(xi) 生的過程,也是企業(ye) 氣候行動從(cong) 零起步,到今年正式通過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認證的過程。

  “作為(wei) 快速發展的製造企業(ye) ,怎麽(me) 建立碳盤查,怎樣設定減碳目標,在剛開始都沒有答案,由我們(men) 跟這些年輕人去摸索,共同創造。”汪子阜說,2021年,特別是在企業(ye) 確定SBTi目標的過程中,氣候拓新者項目的年輕人做出了關(guan) 鍵性的貢獻,他們(men) 的學習(xi) 能力非常強,加速並拓寬了企業(ye) 在“雙碳”領域的具體(ti) 工作。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三學生蘇宇晗來自“一帶一路”國家馬來西亞(ya) ,今年夏天來到隆基綠能可持續發展組做實習(xi) 生。她從(cong) 往屆校友的分享會(hui) 中了解到氣候拓新者項目,“這是一個(ge) 可以讓想在氣候變化或環保領域有所作為(wei) 的學生開展實踐的平台”,蘇宇晗希望能夠通過參與(yu) 這個(ge) 項目,找到自己在整個(ge) 氣候變化進程中的“個(ge) 人定位”。

  在隆基綠能,蘇宇晗的實習(xi) 目標是,幫助公司分析產(chan) 品碳足跡麵臨(lin) 的挑戰,並提出解決(jue) 方案。

  蘇宇晗發現,上遊環節對組件的產(chan) 品碳足跡有最大的貢獻。針對這一環節,她提出了初步減排框架,分4個(ge) 階段來逐步實施。針對高比例綠電使用的生產(chan) 基地和電網排放因子較低的海外基地沒有納入現有碳足跡核算範圍的問題,蘇宇晗還提出優(you) 化產(chan) 品碳足跡核算範圍的建議。

  隆基綠能的可持續發展團隊正考慮將她的建議融入現有的供應鏈減排計劃中,以降低產(chan) 品的碳足跡。

  回憶起這段經曆時,蘇宇晗說,自己一直以來對就業(ye) 的疑惑和迷茫得到解答,焦慮情緒也得到緩解。這段高質量的實習(xi) ,使她對就業(ye) 更有信心和底氣了。

  未來,蘇宇晗希望自己能夠在關(guan) 注氣候議題、有長遠政策規劃的國家工作和學習(xi) ,如果有機會(hui) ,她也渴望能夠把積累的寶貴經驗帶回馬來西亞(ya) ,將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應用於(yu) 有實際需求的地區。

  對許多青年而言,10周的實習(xi) 也是自我“拓新”的過程。浙江大學環境與(yu) 資源學院研三學生浦學聰認為(wei) ,項目最大的特點就在於(yu) “拓新”二字。參與(yu) 項目實習(xi) 前,他的實習(xi) 經曆近乎一張白紙,這段經曆讓他感到驚喜,“原來實習(xi) 生也可以接觸到這麽(me) 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工作”。

  在沃爾瑪中國有限公司,浦學聰將其配送中心端產(chan) 生的食物廢棄物,想方設法轉化為(wei) 飼料。“目前國內(nei) 對於(yu) 食物廢棄物品類的處理主要還是停留在填埋和焚燒階段,如果把它轉化成動物飼料的話,一方麵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另一方麵可以顯著減少碳排放。”這讓浦學聰直觀感受到,這樣的工作非常注重多學科專(zhuan) 業(ye) 知識的交叉,重視複合型“雙碳”人才的培養(yang) 。

  去年,麥當勞在北京首鋼園開設亞(ya) 洲第一家“零碳餐廳”,這背後,也有氣候拓新青年的努力。

  金拱門(中國)發展部高級總監馬立傑表示,麥當勞和氣候拓新者項目合作已有10年,在研究國家的零碳政策,製定減碳路徑,探討在中國開設“零碳餐廳”的可行性等方麵,這些年輕人貢獻了許多智慧。

  南開大學環境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生王詩萌曾參與(yu) 麥當勞“零碳餐廳”中的基礎研究,畢業(ye) 後,在一家國際能源和化工集團繼續從(cong) 事低碳轉型的工作。

  許多年輕人的發展道路在這10周時間裏逐漸明晰。浦學聰決(jue) 定留學,攻讀環境領域博士。李文傑則坦言,自己更加堅定了在雙碳領域工作的信心。

  企業(ye) 達成的一個(ge) 共識是,“年輕一代對氣候問題的參與(yu) 跟企業(ye) 自己本身減碳的結果是同樣重要的。年輕一代代表社會(hui) 的未來,如果沒有他們(men) 持續地關(guan) 注和參與(yu) ,企業(ye) 層麵的減碳戰略就會(hui) 麵臨(lin) 瓶頸。”

  邱峻發現,年輕一代看待世界、看待不同的企業(ye) 文化、看待工作的觀點也帶來了新的衝(chong) 擊,“讓我們(men) 對企業(ye) 未來的減碳戰略如何適應、吸引年輕一代,有了全新的視角”。

  氣候拓新者項目也提出了未來10年的方向——更深刻地融入中國“雙碳”工作:融入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聚焦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等,服務這些地區的工業(ye) 產(chan) 業(ye) 鏈減排和交通碳減排;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促進農(nong) 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安排優(you) 秀的氣候拓新者到農(nong) 村展開調研,協助解決(jue) 糧食生產(chan) 和農(nong) 業(ye) 減排的相關(guan) 問題。

  項目還將融入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向發展中國家在華留學生開放更多機會(hui) ,讓他們(men) 在實踐中了解中國企業(ye) 綠色管理經驗,創新企業(ye) 碳管理解決(jue) 方案,以在未來更好地服務於(yu) 本國綠色低碳轉型,打造中國與(yu) 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轉型人才網絡。

  “我看好氣候創新。”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潘家華表示,“現在應該不再是‘拓新’了,下一個(ge) 10年,應該是主流,是潮流。從(cong) 拓新轉向主流,轉向潮流,那我們(men) 的‘雙碳’目標必然能實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張藝 記者 張敏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