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曆史|古今一脈傳唱長江之歌

發布時間:2023-10-12 15:20:00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

  浩浩長江萬(wan) 古流,陣陣濤聲歌不休。

  從(cong) 雪山上冰川滴落的序曲,到川江號子回蕩峽穀的壯歌,至崇明島奔流入海的尾聲……長江用千百種旋律滋養(yang) 著中華大地,也豐(feng) 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多樣性。

  在擁有152公裏長江岸線的江西九江,古曲雅韻從(cong) 潯陽江頭穿越千年,正在演繹新的時代樂(le) 章。

  10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了解當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情況。跟隨總書(shu) 記的腳步,我們(men) 一起來到長江岸邊,尋文脈中的曆史記憶,觀水脈裏的萬(wan) 裏山河,聽民族血脈裏代代相傳(chuan) 的長江之歌。

  文脈裏的曆史文化印記

  長江之長,不僅(jin) 在空間上的長度,也在時間上的跨度。

  海陸更替、滄海桑田,漫長歲月裏,長江不僅(jin) 是地理概念,更演變為(wei) 文明搖籃。長江上遊的寶墩、三星堆、金沙遺址,中遊的屈家嶺、石家河遺址,下遊的河姆渡、淩家灘、良渚遺址……“滿天星鬥”匯聚成文明的曙光。

  沿江回溯,詩詞為(wei) 舟,江水中有李白“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的釋懷,有杜甫“月湧大江流”的感歎,也有張若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哲思。僅(jin) 《全唐詩》中,就有一萬(wan) 多首與(yu) 長江有關(guan) ,占全部詩歌的五分之一。

  近代以來,長江邊響起了辛亥革命的呐喊、武昌起義(yi) 的槍聲。紅軍(jun) 在長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前赴後繼、血灑長江。渡江戰役中,長江又見證了人民軍(jun) 隊“百萬(wan) 雄師過大江”的氣勢磅礴。

  “長江造就了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今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規劃》公布,用長江文化蘊含的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固本培元。一脈承古今,長江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愈發凸顯。

  水脈裏的山水人文畫卷

  從(cong) 王勃登臨(lin) 滕王閣遠眺的“落霞與(yu)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到範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的嶽陽樓之大觀,長江的水脈,沁潤了詩意的文脈,串聯起萬(wan) 千自然景觀。

  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wei) 紐帶,連接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形成經濟社會(hui) 大係統。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長江的水脈,亦是沿岸的命脈,滋養(yang) 著多彩的人文圖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將長江的曆史文化、山水文化與(yu) 城鄉(xiang) 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

  作為(wei) 江西省唯一瀕臨(lin) 長江的城市,九江攬長江之壯美、鄱陽湖之瑰麗(li) 、廬山之奇秀。作為(wei) 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九江在2200多年建城史中積澱了寶貴的文化資源。山水形勝與(yu) 人文風韻交相輝映,是九江厚重的“家底”,也是文旅融合的“富礦”。

  走在九江的長江生態岸線,江麵煙波浩渺,江岸綠意蔥蘢,琵琶亭、鎖江樓串珠成鏈。今年9月底,“悠遊潯城”旅遊公交專(zhuan) 線正式開通,山水人文不止於(yu) 觀,更可深度遊覽、沉浸式體(ti) 驗。位於(yu) 九江的黃庭堅故裏,修水縣雙井村聚力建設“旅遊+產(chan) 業(ye) +文化”名村,在山水間奏響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奮進曲”,留得住青山綠水,也記得住鄉(xiang) 愁。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守護好一江碧水,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美麗(li) 畫卷在長江兩(liang) 岸繪就。

  血脈裏的民族精神力量

  展現上善若水的智慧,融匯至柔至剛的力量,滔滔長江水,增進了文化認同、賡續著民族精神。

  橫向看,長江是包容的。一級支流有700多條,流域麵積超180萬(wan) 平方公裏,長江綿延6300餘(yu) 公裏,不改東(dong) 流入海之誌。

  縱向看,長江是創新的。古老的河床上奔騰著新鮮的水流,長江不停歇,創造不止步。

  “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負重前行的纖夫,還有三峽工程等國之重器背後的建設者、奮鬥者……古往今來,長江兒(er) 女不僅(jin) 共飲一江水,也同築一片精神家園。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

  繼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之後,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13個(ge) 省區市。一年多來,從(cong) 建立工作機製到製定方案、規劃,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質量推進,從(cong) 深入挖掘到係統闡發,中華文化標識的傳(chuan) 播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今年7月,在江蘇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江蘇要加強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和創新發展,積極參與(yu) 建設長江和大運河兩(liang) 大國家文化公園。

  由點及麵,協同推進,浩蕩前行的長江,也是民族複興(xing) 的血脈。

  策劃:杜尚澤

  撰文:鄺西曦

  編輯:王靖遠 安博文

  校檢:吳玥

  圖片來源:新華社

  攝影:謝環馳

  視覺:虞東(dong) 升 徐亮 李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