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科普厚植科技創新沃土(人民時評)
樹立大科普理念,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構建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科普新格局,才能更好滿足全社會(hui) 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近距離觀看月壤,體(ti) 驗火箭發射、月地駕駛和空間站生活,了解數字技術如何為(wei) 兵馬俑做“體(ti) 檢”……2023年全國科普日之際,各地開展豐(feng) 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讓人們(men) 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拉近了公眾(zhong) 與(yu) 科技創新的距離,激發了更多人的科學熱情。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科普伴隨科技創新而生,也驅動科技創新不斷向前。科普能提升公民科學素質。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2.93%,較2015年提高了1倍多。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持續快速提升,為(wei) 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並向前列邁進,奠定了豐(feng) 厚的人力資源基礎。科普也能激發孩子們(men) 的好奇心。無數青少年因科普觸摸科學、了解科學,進而熱愛科學、投身科學,成為(wei) 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科普還有助於(yu) 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hui) 風尚。
近些年,我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普質量不斷提升。比如,各地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發展,大力發展線上科普,通過“互聯網+科普”創新傳(chuan) 播方式,讓科學知識更加深入人心。再比如,科普大篷車等流動科普設施跨越山水,將科學帶到邊遠小城、工廠社區、鄉(xiang) 野田間等,不斷補齊基層科普短板。從(cong) 線下為(wei) 主到擁抱線上,從(cong) 傳(chuan) 授知識轉向涵養(yang) 科學精神,從(cong) “以我為(wei) 主”到貼近大眾(zhong) ,科普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在厚植創新沃土、夯實創新之基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科普之翼”越來越有力,但也應看到,與(yu) 科技創新的需求相比,科普工作仍有提升空間。樹立大科普理念,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構建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科普新格局,才能更好滿足全社會(hui) 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激發科學興(xing) 趣應從(cong) 娃娃抓起,科學的種子茁壯成長,離不開悉心嗬護、持續培養(yang) 。因此,有必要推動科普與(yu) 學校教育深度融合。目前,我國在中小學已經開設了科學課程,但能夠承擔科學課程教育的專(zhuan) 業(ye) 老師相對不足。一方麵,需要通過加強科學教師培訓等方式,提升科學教育整體(ti) 水平;另一方麵,還可以借助各類科技場館資源,開展館校合作,推出公益科學課等,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科普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事業(ye) 。提升科普能力,更好滿足人們(men) 多元化的科普需求,需要完善多元化科普投入機製,引導多方力量共同參與(yu) 。比如,可以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投入科普事業(ye) ,豐(feng) 富科普供給;還可以探索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提升科普的公共服務效能,激活社會(hui) 資源蘊藏的科普潛能。
加強科普工作,需要一支專(zhuan) 兼結合、素質優(you) 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2021年,全國科普專(zhuan) 、兼職人員數量超180萬(wan) 人,但在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中的占比還很低,尤其是高質量科普人才存在較大缺口。通過強化經費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評價(jia) 機製、暢通職業(ye) 發展通道等措施,培養(yang) 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才能讓更多能做科普、願做科普的專(zhuan) 業(ye) 人才脫穎而出。
不久前,“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再次燃起孩子們(men) 對太空、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向往,彰顯了高質量科普的重要意義(yi) 。促進科普與(yu) 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在全社會(hui) 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必能使蘊藏在億(yi) 萬(wan) 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湧流,科技強國建設的動力也必將更加強勁。(喻思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