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鄉村行·看振興丨安徽省潁上縣:產業融合譜“興”篇

發布時間:2023-10-13 10:50: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合肥10月12日電 題:安徽省潁上縣:產(chan) 業(ye) 融合譜“興(xing) ”篇

  新華社記者水金辰

  農(nong) 田四周的水麵逐漸幹涸,一株株承載希望的稻穗飽滿低垂。58歲的脫貧戶杜大之欣喜地說:“再烤田三五天,稻子就能收了。今年是個(ge) 豐(feng) 收年!”

  在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潤河鎮陶徐村,杜大之搞起了稻蝦綜合種養(yang) 。九年前,杜大之一家因病致貧。“在幫扶幹部的引導下,我從(cong) 2018年開始把農(nong) 田改了,夏能種稻,春能養(yang) 蝦。綜合種養(yang) 讓效益立馬不一樣了。”杜大之說,今年一季蝦畝(mu) 均收益近3000元,加上水稻收益,日子過得很不錯。

  潤河鎮地處淮河幹流南潤段,自確定為(wei) 淮河行蓄洪區以來,這裏累計行洪多達15次。“每次行洪,水深平均六七米,不僅(jin) 農(nong) 田被淹,就連低窪地裏的農(nong) 房也在水裏泡著。”潁上縣水利局副局長李靖說。

  為(wei) 了適應淮河行蓄洪區發展實際,近年來,潁上縣引導扶持沿淮地區群眾(zhong) 因地製宜發展適應性農(nong) 業(ye) ,按照“宜水則水、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原則,推進水產(chan) 養(yang) 殖、水禽養(yang) 殖、水生蔬菜“三水”產(chan) 業(ye) 。潁上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負責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謝寧告訴記者,目前潁上縣稻蝦、稻泥鰍、稻蟹等綜合水產(chan) 養(yang) 殖31萬(wan) 畝(mu) ,蓮藕、茭白、菱角、芡實等水生蔬菜種植麵積達10萬(wan) 畝(mu) ,鴨、鵝等水禽養(yang) 殖超300萬(wan) 隻,“三水”產(chan) 業(ye) 帶動5.12萬(wan) 戶脫貧戶年均增收約3500元。

  產(chan) 業(ye) 興(xing) 則鄉(xiang) 村興(xing) ,農(nong) 民富則鄉(xiang) 村富。2019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潁上縣脫貧摘帽。潁上縣副縣長吳彬說:“福澤於(yu) 民的淮河,曾經也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如今我們(men)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因地製宜,發展起人水和諧的生態經濟。”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潁上縣八裏河風景區遊人如織。脫貧戶馬典雙在此從(cong) 事動物飼養(yang) 工作。“我在景區裏每個(ge) 月工資2100元,還管吃管住,日子過得很舒坦。”馬典雙說。

  曾經的八裏河風景區是潁上縣八裏河鎮地勢最窪的地方。“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曆洪災後,當地幹群加固堤壩、興(xing) 修水利,打造出八裏河風景區。”安徽八裏河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國標說,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八裏河風景區旅遊人數超過2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600萬(wan) 元。

  化水害為(wei) 水利。2017年以來,潁上縣推進淮河幹流堤防加固和行蓄洪區莊台整治,曾經髒亂(luan) 差的莊台變身淮河文化打卡地;結合水文化、水旅遊開展水土保持與(yu) 河流生態修複……如今,行走在潁上,移步易景。曾經蚊蠅叢(cong) 生的五裏湖變身濕地公園;“九曲十八彎”的潁河故道林幽徑曲;曾經河道淤塞的保豐(feng) 溝經過整治,猶如一條綠帶鑲嵌在城區周邊……

  “從(cong) 窮在水上、困在水上,到富在水上、美在水上,潁上正在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中謀劃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圖景。”吳彬說,未來潁上縣將深化水患治理、夯實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立足實際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突出龍頭培育、帶農(nong) 增收,建設展現田園風光的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