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數字化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

發布時間:2023-10-13 11:27: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李永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推進教育數字化是重要內(nei) 容。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you) 勢的重要突破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數字化的關(guan) 鍵作用,為(wei) 我們(men)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的機遇、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深刻認識教育數字化的重大戰略意義(yi)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chan) 、生活、學習(xi) 方式,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應信息技術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是各個(ge) 國家共同麵臨(lin) 的重大課題。我們(men) 要從(cong) 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教育數字化的重大意義(yi) 。

  科技革命和生產(chan) 力發展的時代要求。人類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發展。回顧曆史,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hui) 給人類文明及教育形態帶來革命性影響。造紙術、印刷術將知識傳(chuan) 播到更廣泛的人群,工業(ye) 革命促進學校教育體(ti) 係建立。新一代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和日益普及,對數字時代教育新形態和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支撐。

  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教育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教育強則國家強。黨(dang) 的二十大將“建成教育強國”列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ti) 目標。當前,教育理念和教育體(ti) 係中的一些內(nei) 容與(yu) 數字時代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差距,教育領域的一些難點堵點有待進一步解決(jue) 。推進教育數字化,以數字技術為(wei) 教育賦能,有利於(yu) 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提速增效。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迫切要求。我們(men) 建設教育強國的最終目的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我國教育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影響著我們(men)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數字化可以提供個(ge) 性化、係統化學習(xi) 方案,為(wei) 每個(ge) 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上好學”的需要。同時,數字技術可以有效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縮小教育的城鄉(xiang) 、區域、校際、群體(ti) 差距。

  教育數字化已取得顯著成效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實施,我國教育數字化取得積極成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設,大數據賦能教育教學得到強化,教育的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增強。

  思想觀念更新升級。堅持“聯結為(wei) 先、內(nei) 容為(wei) 本、合作為(wei) 要”理念和“應用為(wei) 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原則,讓數字化全麵賦能學生學習(xi) 、教師教學、教育治理、研究創新,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思想觀念不斷強化。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數字素養(yang) ,積極探索利用數字技術破解教育教學難題。今天,以數字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普遍共識。

  基礎設施日趨完備。目前,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超過3/4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學校擁有多媒體(ti) 教室。教育新基建逐步推進,積極布局教育專(zhuan) 網建設,推動5G、IPv6等網絡技術落地應用。各地加快建設智能交互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教學環境,加強物理空間與(yu) 虛擬空間的銜接融合,推動教育基礎設施實現迭代升級。

  優(you) 質資源實現普惠共享。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不斷豐(feng) 富優(you) 質資源供給,積極拓展功能應用,加強教育領域重要公共服務產(chan) 品供給。目前,平台匯聚了超4.4萬(wan) 條中小學資源、1300多個(ge) 職教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2.7萬(wan) 門優(you) 質大學慕課,上線“樹人課堂”等專(zhuan) 題資源,為(wei) 廣大師生和社會(hui) 學習(xi) 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

  創新應用不斷深化。各地廣泛開展教育數字化應用實踐,推動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常態應用和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教育教學場景創新,探索形成了數字化教學、智能化測評、精準化治理等應用模式,在服務“停課不停學”、“雙減”落地、家校社協同育人、大學生就業(ye) 等方麵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國際影響力有效提升。我們(men) 加強教育數字化的國際交流合作,成功舉(ju) 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國際人工智能與(yu) 教育會(hui) 議等國際研討會(hui) ,通過發布中國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報告、《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等研究成果,分享中國經驗、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準確把握推進教育數字化發展目標

  新時代新征程,要以教育數字化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you) 勢,必須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構建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這就要求我們(men) 突破傳(chuan) 統教育製度體(ti) 係的路徑依賴,準確把握發展目標,以數字變革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數字化通過數字技術全麵賦能教育,推動“大規模的標準化教育”轉向“大規模的個(ge) 性化學習(xi) ”。這意味著個(ge) 人發展與(yu) 社會(hui) 發展將高度統一,因材施教的千年夢想將變成普遍現實,大教育、終身化等教育理念也將得到真正確立。

  重塑教育體(ti) 係。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以學校教育為(wei) 核心的現代教育體(ti) 係將向家校社協同育人發展,家庭和社會(hui) 共同成為(wei) 教育的重要場景。對於(yu) 學習(xi) 者來說,可以根據個(ge) 人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設計更具彈性的個(ge) 性化學習(xi) 計劃。同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將統籌推進,產(chan) 教互動、科教融匯成為(wei) 普遍態勢,各類教育對產(chan) 業(ye) 變革和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會(hui) 更加凸顯。

  變革教育模式。通過教育數字化,我們(men) 的學習(xi) 將融合物理空間、社會(hui) 空間和數字空間,構建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的教育教學場景,培育跨班級、跨年級、跨學科、跨時空的學習(xi) 共同體(ti) ,形成以數據驅動大規模因材施教為(wei) 核心的教學新範式。

  創新教育內(nei) 容。數字時代的教育內(nei) 容將圍繞素養(yang) 導向、能力為(wei) 重等目標實現革新,以培養(yang) 學習(xi) 者的高階思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xi) 能力為(wei) 指向,把數字素養(yang) 與(yu) 技能培養(yang) 擺在突出位置。在內(nei) 容組織形態上,基於(yu) 係統化的知識點和邏輯關(guan) 係建立數字化知識圖譜,設置跨學科學習(xi) 主題,改變學科間存在壁壘、學段銜接不足、知識技能不相符等情況。在內(nei) 容呈現方式上,通過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技術形成的社會(hui) 化數字空間,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自己原本難以觸及的事物本質,讓學習(xi) 成為(wei) 更加美好的體(ti) 驗。

  優(you) 化教育治理。教育數字化將全麵梳理物理空間傳(chuan) 統業(ye) 務流程,抽象建立業(ye) 務的完整數據流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統籌數據的處理、流轉、存儲(chu) ,以數據治理簡化業(ye) 務流程,最終在數字空間建立新的業(ye) 務邏輯閉環,完成業(ye) 務流程再造。教育將以數據治理為(wei) 核心、數智技術為(wei) 驅動,提升管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決(jue) 策科學化水平,真正實現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係統性躍遷。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教育數字化發展道路

  麵向未來,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需要持續優(you) 化教育頂層設計,從(cong) 國家戰略高度進行係統規劃和整體(ti) 布局,不斷完善與(yu) 數字教育相適應的製度設置和發展生態,整體(ti) 推動教育教學模式變革,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教育數字化發展道路。

  全麵提升師生數字素養(yang) 。建設係統完備的數字教育人才培養(yang) 機製,著力打造教師數字素養(yang) 培育的多元平台和重點項目,持續深入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不斷提升教師開展數字教育的意識和水平。此外,要建設覆蓋全學段的數字教育課程體(ti) 係,將提升數字素養(yang) 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課程改革、教材編寫(xie) 、實習(xi) 實訓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yang) 。增強全民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為(wei) 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深入推進教學範式變革。推動數字技術驅動的教育教學場景創新,豐(feng) 富適應學習(xi) 、學情智能診斷、智慧課堂評價(jia) 等場景應用,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深層次課堂變革,創新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強智能教學係統、智能教學助手、智能學伴等的普及應用。增加覆蓋城鄉(xiang) 的泛在終身學習(xi) 公共服務供給,推動普通教育、職業(ye) 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等有機融合,探索靈活彈性的教學組織方式,支持學習(xi) 者隨時隨地因需學習(xi) ,形成高質量、個(ge) 性化終身學習(xi) 體(ti) 係。

  整體(ti) 推動數字教育生態建設。加強政策支持,加大對農(nong) 村、邊遠和民族地區的傾(qing) 斜力度,促進教育數字化協調發展。拓寬教育服務供給路徑,通過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教育數字化建設,健全政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的協同創新機製,確保數字基座搭建、教育應用開發、基礎設施運維等教育服務持續健康發展。加強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數字教育標準規範製定的國際話語權,打造全球數字教育發展共同體(t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