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味中華|戲曲)名家名段寄鄉音 鏗鏘豫劇傳兩岸

發布時間:2023-10-13 14:4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鄭州10月12日電 題:名家名段寄鄉(xiang) 音 鏗鏘豫劇傳(chuan) 兩(liang) 岸

  中新社記者 闞力

  豫劇演員魏俊英至今保留一枚紅寶石戒指,那是30年前台灣一位老人所贈。

  1993年11月,河南豫劇團首次赴台演出,豫劇大師馬金鳳一行30餘(yu) 人落地台北機場。隨團演出的魏俊英回憶道,放眼望去是紅毯、花環和人海,“有人被戴上五六個(ge) 花環,有人激動淚目。”

  在台北的首場演出劇目是《穆桂英掛帥》,魏俊英飾演劇中的楊文廣。現場座無虛席,在演員開嗓後掌聲、呼聲不斷。

  演出結束後,魏俊英是第一位收到禮物的演員。她向記者回憶,兩(liang) 個(ge) 年輕人攙扶著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到後台看望她,並用地道的河南話誇她演得好。

  說話間,老太太摘下手上的紅寶石戒指,要送給魏俊英,讓她一時不知所措。在演出團員們(men) 的勸說下,她才忐忑地收下這份貴重的禮物,至今仍留在身邊。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1953年起,豫劇名角風靡台灣,一度成為(wei) 島內(nei) “追星”對象。

  20世紀80年代末兩(liang) 岸開啟交流後,河南是最早與(yu) 台灣開展文化交流的省份之一。1990年,台灣的豫劇團到河南尋根演出。而從(cong) 1999年起,魏俊英開始與(yu) 台灣豫劇演員攜手同演。

  2015年,有幾位台灣戲迷告訴當時在台演出的魏俊英,“你之前在台灣的演出我都看過。”在魏俊英看來,台灣戲迷追捧豫劇,追的是唱腔中的鄉(xiang) 音和劇目裏的鄉(xiang) 情。

  在兩(liang) 岸豫劇團開啟交流前,台灣豫劇演員多以聽唱片學戲。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副主席、河南豫劇院名譽院長李樹建說,豫劇《風流才子》的“作畫”一折,演員隻有動作沒有台詞,從(cong) 唱片裏隻能聽到音樂(le) ,不知道演員在演什麽(me) 。現在這樣的“無奈”隨兩(liang) 岸交流一去不複返。

  “講閩南話的他們(men) 為(wei) 唱出純正的豫劇,跟著我學一句、練一句,一練就是幾十遍甚至上百遍。”曾十餘(yu) 次赴台演出,李樹建對台灣戲曲演員苦練豫劇唱腔印象深刻。

  李樹建介紹,清乾隆年間在河南開封一帶盛行後,豫劇隨著地域的差異化,分為(wei) 祥符、豫東(dong) 、豫西、沙河四大腔調。豫劇汲取了昆腔等劇種的藝術元素,廣泛吸收河南民間說唱,多以場麵宏大的曆史典故為(wei) 演出背景,鏗鏘激昂,富有鄉(xiang) 土氣息。

  從(cong) 20世紀30年代始的豫劇大師王潤枝、常香玉,再到家喻戶曉的“楊家將”“花木蘭(lan) ”,這些豫劇名角名段被海內(nei) 外傳(chuan) 頌。

  作為(wei) 李樹建學生,非洲人劉汴京(SIME NKEMENI DARRIN)接觸豫劇已五載。為(wei) 了學好豫劇名段《清風亭上》,劉汴京用了三年時間琢磨豫劇的語言、唱腔和節奏。近兩(liang) 年,從(cong) 研究豫劇的語言表達到劇中的人物表達,劉汴京在豫劇演奏上實現新突破。

  “未來我想在豫劇的國際推廣和傳(chuan) 播方麵繼續走下去”,劉汴京說,他目前已著眼關(guan) 注在華留學生學習(xi) 豫劇事宜。

  時光流轉,豫台兩(liang) 地以曆史故事為(wei) 背景,已聯創《曹公外傳(chuan) 》《台北知府》等諸多劇目。而李樹建也接待越來越多的台灣劇團學生,“來時不會(hui) 說河南話,走時會(hui) 唱《花木蘭(lan) 》”。

  對於(yu) 未來,李樹建期許豫劇演員能擁抱互聯網,“將台前幕後事傳(chuan) 播出去,同時汲取新潮元素融入劇目中,吸引年輕人走進劇場”。(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