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背後的“水力量” 看千年灌區如何繼續“生長”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絡體(ti) 係,為(wei) 農(nong) 作物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提供有力水利支撐和保障。水利部按照設計灌溉麵積30萬(wan) 畝(mu) 及以上為(wei) 大型灌區、1萬(wan) 至30萬(wan) 畝(mu) 以下為(wei) 中型灌區、1萬(wan) 畝(mu) 以下為(wei) 小型灌區的規模劃分,進行灌區改造建設。接下來,我們(men) 就來關(guan) 注全國最大的灌區——都江堰灌區。這項水利工程建成兩(liang) 千多年,直到今天,依舊為(wei) 當地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天府之源——都江堰灌區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於(yu) 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岷江水自雪山深穀中奔騰而來,經都江堰分流進入廣袤平原,潤澤天府沃土。作為(wei) 都江堰灌區渠首所在地,都江堰市因水而興(xing) ,因堰而名,是全世界為(wei) 數不多擁有世界自然遺產(chan)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的“三遺之城”。
目前,都江堰灌區麵積達2.86萬(wan) 平方公裏,灌溉麵積達到1133.2萬(wan) 畝(mu) ,相當於(yu) 1000萬(wan) 個(ge) 足球場的大小,規模居全國首位。都江堰灌區現在已成為(wei) 地跨三江、引蓄結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體(ti) 係。灌區水資源總量272億(yi) 立方米,全部水渠長度共46261公裏,覆蓋四川省的7市40個(ge) 縣(市、區),服務2800多萬(wan) 人口,為(wei) 四川經濟發展、社會(hui) 穩定、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千年灌區守護“天府糧倉(cang) ”
農(nong) 諺說“有收無收在於(yu) 水”,形象地說明了水對於(yu) 農(nong) 作物的重要性,地處都江堰灌區範圍的眉山,通過實行稻藥、稻菜輪作模式,有效實現了糧食增產(chan) 豐(feng) 收,農(nong) 民增收目標。豐(feng) 收的背後,離不開水利的支撐。
這兩(liang) 天,四川省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產(chan) 的大米在經過了近一個(ge) 月的晾曬加工後,正式上市售賣。
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集體(ti) 公司負責人 鄧凱:今年我們(men) 永豐(feng) 村的水稻喜獲豐(feng) 收,新米的品質非常好,這段時間過來的遊客都會(hui) 買(mai) 一些帶回家。
今年,永豐(feng) 村的千畝(mu) 水稻核心區繼續迎來豐(feng) 收,經過測產(chan) ,水稻畝(mu) 產(chan) 達到863.4公斤,再創新高。水稻喜獲豐(feng) 收的背後離不開水利的支撐。
及時、便利的水利灌溉在助力糧食穩產(chan) 增收的同時,也推動著稻藥輪作、稻菜輪作新模式的發展。記者在永豐(feng) 村看到,在水稻收割後的千畝(mu) 良田裏,中藥材澤瀉也迅速完成了栽種,一株株澤瀉長勢喜人。
眉山市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種植大戶 王濤:八月底左右我們(men) 收完水稻,然後開始種植澤瀉,種植前我們(men) 需要大量的水去泡田,種植後也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對水的需求是特別巨大的。
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田塊之間水渠相連,在都江堰灌區重要組成部分的通濟堰灌區的滋潤下,永豐(feng) 村6320畝(mu) 耕地、31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灌溉用水更進一步得以保障。
眉山市東(dong) 坡區水利局副局長 陳周慶:為(wei) 了保障永豐(feng) 村穩定的農(nong) 業(ye) 灌溉用水需求,我們(men) 還與(yu) 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暢通用水聯絡協調機製,通過修複滲漏垮塌渠道共300餘(yu) 處,維護渠道29公裏,改造老化渠道7公裏,全麵保障了永豐(feng) 區域灌溉用水輸水暢通。
繼續“生長”的千年灌區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及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ge) 龐大的工程係統,有著“曆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範圍大、社會(hui) 經濟效益大”的特點。如今,得到數字化賦能的都江堰灌區,也在持續擴大麵積。
從(cong) 地圖上看,整個(ge) 都江堰灌區的形狀,就像一把打開的折扇。對比不同時期的灌區圖,可見扇麵一直在“長大”。
隨著灌溉麵積持續擴大、功能不斷拓展,都江堰灌區的服務、管理也迎來新挑戰。作為(wei) 全國第一大灌區,如何采用現代技術和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成為(wei) 重點。在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巨大的智能顯示屏上,整個(ge) 都江堰灌區的地形地貌、渠係分布等一目了然,監控係統整合了整個(ge) 灌區998個(ge) 點位,智能化的遠程控製覆蓋到了灌區末級渠係的小型閘門。
目前,都江堰灌區數字孿生建設正在加速推進,並已經在渠首樞紐先行先試,初步建成了渠首數字孿生平台。2021年,都江堰灌區啟動一體(ti) 化改革,建立1個(ge) 中心並下設8個(ge) 灌區管理處,灌區內(nei) 水資源均由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破除了過去分割管理的製度藩籬。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副主任 吳鑒:我們(men) 的管理通過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係統高效這麽(me) 一些原則,來進行整個(ge) 都江堰灌區的水利管理。我們(men) 將有限的水資源發揮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對於(yu) 我們(men)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cang) ,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
(總台央視記者 梁麗(li) 娟 李潔 李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