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科學家用新技術提高鹽堿地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3-10-16 11:16: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哈爾濱10月15日電(記者張玥)眼下,正值中國產(chan) 糧大省黑龍江的豐(feng) 收時間。不僅(jin) 沃野黑土豐(feng) 收在望,而且農(nong) 業(ye) 科學家正用一種新技術提高著鹽堿地的生產(chan) 力,也找到了鹽堿地裏的“豐(feng) 收密碼”。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由農(nong) 業(ye) 科研機構、高校專(zhuan) 家組成的測產(chan) 組走進長山鄉(xiang) 長紅村的嗜/耐鹽微生物菌劑水稻試驗田,相鄰的兩(liang) 塊地水稻長勢差異明顯——一塊水稻稀疏,土地泛白。另一塊水稻植株密實,棵棵“壓彎了腰”。

  “這片地含鹽量高,有的地塊返鹽嚴(yan) 重,地上白花花一片,水稻畝(mu) 產(chan) 沒上過一千斤。”54歲的烏(wu) 長占祖輩都守著這片鹽堿地,種了30多年大田的老把式,期待著新技術為(wei) 這片鹽堿地帶來新生。

  “經專(zhuan) 家組反複測算比對,未施用菌劑的水稻畝(mu) 產(chan) 485.96公斤,施用菌劑的水稻畝(mu) 產(chan) 510.03公斤,增產(chan) 幅度4.95%。”測產(chan) 專(zhuan) 家組組長、黑龍江八一農(nong) 墾大學農(nong) 學教授鄭桂萍表示,2022年黑龍江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為(wei) 503公斤,專(zhuan) 家組一致認為(wei) ,在輕度鹽堿地於(yu) 返青後施用一次嗜/耐鹽微生物菌劑的情況下,水稻長勢良好且增產(chan) 效果明顯,值得大麵積示範推廣。

  鄭桂萍告訴記者,測產(chan) 結果表明,不僅(jin) 水稻增產(chan) 明顯,玉米、大豆的增產(chan) 幅度分別達到6.60%和7.92%,經濟效益顯著。

  鄭桂萍提到的嗜/耐鹽微生物菌劑,就是鹽堿地裏的“豐(feng) 收密碼”。

  東(dong) 北黑土地因稀有而珍貴,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雖然東(dong) 北糧食產(chan) 量節節高,但是由於(yu) 長期過度開墾利用、氣候變化、水土流失加劇等多種因素影響,黑土地正在變薄、變硬、變瘦。

  據統計,黑龍江省現有鹽堿地總麵積超過1000萬(wan) 畝(mu) 。這種“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各地攻堅的課題。為(wei) 充分挖掘鹽堿地糧食生產(chan) 潛力,甘南縣依托與(yu) 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共建的基礎,積極探索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新途徑。

  2023年,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薑巨全教授鹽堿地微生物團隊聯合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丁延芹/杜秉海教授土壤微生物團隊研製的鹽堿地專(zhuan) 用綠色生物菌劑——嗜/耐鹽微生物菌劑,通過噴施作業(ye) 方式對45畝(mu) 鹽堿地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進行試驗。

  這一技術此前已在山東(dong) 鹽堿地種植冬小麥、玉米、大豆,新疆鹽堿地種棉花,江蘇鹽堿地種辣椒上已有很好的應用,明顯提升了鹽堿地生產(chan) 力。

  “就好比用生物菌劑給作物的根係做了一層保護膜,讓作物能夠適應任何鹽堿程度的土地生長。”項目負責人、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薑巨全說,鹽堿地的綜合利用事關(guan) 國家糧食安全,喚醒鹽堿地這一“沉睡”資源,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是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標。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