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開啟常態化運營新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正闊步前進
央視網消息:從(cong) 浩瀚的太空迎來第一位中國訪客到今天,2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cong) “第一步”末期到全麵完成“三步走”戰略,空間站也開啟了常態化運營新階段。
2003年10月15日淩晨5時20分,神舟五號航天員出征儀(yi) 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舉(ju) 行,航天員楊利偉(wei) 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領命出征。在儀(yi) 式現場,所有人都忍不住歡呼雀躍,也同樣鼓舞了當時還在讀小學的嚴(yan) 昊。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嚴(yan) 昊: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航天員這個(ge) 概念,當時我比較小,有幸成為(wei) 了曆史的見證者,對我後麵的職業(ye) 規劃都有至關(guan) 重要的影響。現在,我作為(wei) 曆史的參與(yu) 者,希望能為(wei) 祖國的航天事業(ye) 盡一份力。
從(cong) 小耳濡目染,嚴(yan) 昊毫不猶豫選擇成為(wei) 載人航天事業(ye) 的一份子,如今,年輕的嚴(yan) 昊作為(wei)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一名科技人員,經曆多次任務的錘煉,不斷進步。
從(cong) 神一到神五,李兵都是箭上指揮,在神五任務中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同時也感悟到了航天人身上的使命擔當。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李兵:神舟五號2003年發射以後,我們(men) 載人航天發射場也經曆了20年的發展和進步,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與(yu) 當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再一個(ge) ,組織指揮模式、管理方式都進一步精細化,進一步保證了後續的責任任務越來越順利地往前發展。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返回艙帶著航天員楊利偉(wei) 從(cong) 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開艙手李濤打開艙門,楊利偉(wei) 自主出艙。至此,我國成為(wei) 世界第3個(ge) 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李濤:我們(men) 實現了(飛船著陸後)搜救隊員30秒到達現場的空前成績,我和楊利偉(wei) 同時打開艙門,簡單地握了個(ge) 手以後,我就投入到後續工作,非常榮幸能夠見證首飛英雄凱旋而歸,載人航天事業(ye) 蓬勃發展。
在神舟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我國先後發射了從(cong) 神舟六號到十六號11艘神舟飛船,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搭乘神舟六號圓滿完成5天飛行任務,驗證了我國具備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飛行能力。神舟七號將翟誌剛、景海鵬和劉伯明送往太空,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標誌著中國成為(wei) 第3個(ge) 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11年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先後進行兩(liang) 次空間交會(hui) 對接試驗,均取得圓滿成功。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三名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首次入住天宮一號,這一次,神舟九號與(yu) 天宮一號還實現了手動交會(hui) 對接,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完整掌握了空間交會(hui) 對接技術。一年後的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將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ya) 平送入太空,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在太空進行了中國航天員的授課活動。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駐天宮二號,首次實現中期在軌駐留,為(wei) 我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基礎。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與(yu) 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ti) ,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先後進入核心艙,這是中國人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
神十二在軌飛行三個(ge) 月後,於(yu) 9月17日返回東(dong) 風著陸場。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dong) 風著陸場著陸,提高了載人飛船返回的適應性和可靠性。2023年5月30日,神十六飛船發射升空,6月4日神十五“圓夢乘組”順利返回東(dong) 風著陸場,標誌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圓滿完成,開啟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新階段。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李兵:從(cong) 神舟五號到神舟十六號,我們(men) 載人航天已經走過了20年,我們(men) 的飛船發射從(cong) 一人一船已經發展到空間站的順利建立,以及現在的穩定運行,我們(men) 中心也從(cong) 當年的幾年一次飛船發射發展到一年幾次的載人飛船發射、載人飛船回收,進入一個(ge) 常態化運行的狀態。
這個(ge) 月,按計劃,神舟十七號將再次從(cong)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對接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ti) ,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環控生保不斷進化 打造更好“太空家園”
2003年到2023年,20年間,中國航天員實現了從(cong) “太空一日遊”到空間站長期駐留的大步跨越,而這離不開環控生保技術的日趨成熟完善。從(cong) 神舟五號到中國空間站一路走來,環控生保團隊一直以為(wei) 航天員創造更好的在軌環境為(wei) 目標而努力。
環控生保係統的作用是保障太空中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和高效工作。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wei) 搭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所使用的生命保障係統是鋼製氧氣瓶等設備,之後的幾次短暫“太空之旅”,航天員使用的是複合材料輕質高強度氣瓶,但其中氧氣依然依賴地麵補給。隨著空間站任務開展,航天員駐留太空時間不斷延長,氧氣需求量越來越大,環控生保團隊將電解製氧技術應用於(yu) 載人航天任務,大大提高了載人飛行器可靠性,有效降低了發射成本。
而為(wei) 了解決(jue) 航天員在太空的“飲食起居”問題,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在軌運行四年多的時間裏,完成了一係列環控生保係統的在軌實驗和可靠性驗證,為(wei) 空間站階段做好了準備。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入軌,空間站建造階段大幕開啟。此前,神舟飛船和空間實驗室采用的非再生生保技術,在空間站階段由可再生生保係統替代,實現了空間站氧氣、水等資源的再生利用,更加合理、寬敞且舒適的“太空家園”在太空建成,充分適應了長期載人空間飛行的任務需要。當前,環控生保團隊還在為(wei) 航天員未來探訪月球開展科研攻關(gu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商務部:對原產於美國和日本的進口氫碘酸所適用的反傾銷措施發起期終複審調查
- 首位獲中醫博士學位的外國醫生迪亞拉:踏踏實實做事,是金子總會發光
-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校長開講丨川大校長汪勁鬆:以青春“小我”書寫強國“大我”
-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成都如何講好用好新時代“大思政課”?
-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攜手打造心靈相通的文明之路
- 【大道共通】這,就是文明之路丨文旅交融 搭建共謀共建“彩虹橋”
- “五四運動”爆發之際,川大任教的他創建四川第一個共產黨組織
- 川大校長汪勁鬆:川大師生冒著敵機轟炸南遷峨眉 抗戰時沒停過一堂課
-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大型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第四集《心手相連》
- 南丁格爾獎獲得者蔣豔:患者的肯定是另一種人生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