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預防“悲秋綜合征”需要社會共同參與

發布時間:2023-10-16 14:35: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立秋以來,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就診人數明顯增多,較前增加了20%左右。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陳紅梅提醒:秋季是抑鬱症等“情緒病”的高發時段,公眾(zhong) 要注意識別不良情緒,警惕“悲秋綜合征”發生。蕭瑟秋日,該如何保持穩定的情緒,怎麽(me) 應對“悲秋綜合征”多發趨勢,是社會(hui) 麵臨(lin) 的一道考題。

  “悲秋綜合征”不僅(jin) 近期在北京呈現多發趨勢,而且其他不少地方同樣如此。比如在西安的一些醫院也出現了較多患者。有調查顯示,抑鬱症在一年中以秋季發病率最高,一般年份可達35%。“悲秋”不再僅(jin) 是詩詞裏的感傷(shang) ,而是民眾(zhong) 普遍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

  秋天容易出現精神與(yu) 心理疾病,首先與(yu) 自然環境有關(guan) 。秋天落葉飄落,春夏季滿目的綠色和盎然的生機不複存在,隻留下一些蕭瑟,幾許凋零。也因為(wei) “過了中秋就是年”,秋風微冷,大雁南歸,讓人易生離別之感。且很多人又將麵臨(lin) “過年是否回家”等選擇,容易勾起鄉(xiang) 愁。入秋後光照減少,導致人體(ti) 激素分泌、睡眠節律出現變化。且秋燥仍在持續、花粉又來添亂(luan) ,氣候幹燥、夜晚難眠、頻繁過敏等,都容易讓人心情低落。

  從(cong) 社會(hui) 環境來看,秋天是衝(chong) 業(ye) 績、抓工作進度的季節,“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等做法,成為(wei) 很多單位或明或暗的行動,評比檢查、查遺補漏接踵而至,職工壓力大,頻繁加班,心理容易“感冒”。接近年底,人們(men) 喜歡預判一年的收獲,若是歉收,有人會(hui) 頓生懊惱,有人則感覺“今年白活”,壓力可想而知。

  預防“悲秋綜合征”,個(ge) 人要學會(hui) 給心情“放秋假”。事物發展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你若努力了,縱使結果未及預期也應原諒自己。樂(le) 觀是最強的動力、最高的素養(yang) ,埋怨隻會(hui) 讓事情變得更糟,與(yu) 其深陷情緒的泥淖當中,不如重新整理心情,認真總結提升,明年從(cong) 頭再來。

  “悲秋綜合征”多發,還應引起社會(hui) 的普遍重視。在秋季,學校要盡量多開心理課、多進行心理輔助,給予學生多一些心理嗬護;用人單位在搶抓進度的同時,也不忘給職工少一些壓力;秋季“情緒病”高發,醫療機構要增加心理與(yu) 精神門診,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人員和家庭醫生等,更應將預治“悲秋綜合征”當做上門服務的重點內(nei) 容。針對“悲秋”的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也應加速推進。

  “悲秋綜合征”受到重視,是社會(hui) 更加重視心理與(yu) 精神問題的體(ti) 現,意味著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討論更加深入和具體(ti) ,這對提升民眾(zhong) 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好處。但若想將“悲秋”變“喜秋”,不僅(jin) 個(ge) 人要做好維護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而且還需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通過更有效的預防和幹預舉(ju) 措,讓民眾(zhong) 多些收獲的喜悅,少些凋零的愁悶。

  不僅(jin) 秋天如此,一年四季甚至一生一世,都需精心嗬護好民眾(zhong) 的心理健康。(時本)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