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合作共贏的創新之路——絲路同行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年前,“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項創舉(ju) ,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十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這條創新之路不僅(jin) 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還帶來了人文互通,科技聯通,打開了合作共贏的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今天的節目,我們(men) 就從(cong) 埃及的小麥說起。
埃及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小麥。這個(ge) 有著7000年小麥種植曆史的國家,近年來卻一直麵臨(lin) 著糧食短缺的危機。
埃及農(nong) 業(ye) 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阿卜杜勒·哈立格: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作為(wei) 小麥領域的研究人員,我們(men) 的目標是開發和改良小麥以應對這些變化。
改良小麥品種,需要經過新的育種程序。在埃及,傳(chuan) 統的育種技術至少耗時六年才能得到穩定的品係。如何提高育種效率一直是阿卜杜勒·哈立格研究的方向。在研究中,他注意到了中國的育種技術。
阿卜杜勒·哈立格非常希望去中國學習(xi) 新技術。六年前,朋友告訴他中國有一項針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年輕科學家交流項目,他的願望終於(yu) 得以實現。在中國雲(yun) 南的一年時間裏,他作為(wei) 研究團隊的一員全程參與(yu) 了從(cong) 播種到收獲的過程,帶回了先進的育種技術。
這項年輕科學家交流項目名叫“發展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是“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重要人文交流項目。2017年,習(xi) 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提出,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願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同年,“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通過聯合研究、技術轉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園區合作等務實舉(ju) 措,提升共建國家的創新能力。2013年以來,中國支持了超過一萬(wan) 名共建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埃及作為(wei) 最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這個(ge) 年輕科學家交流項目也被很多埃及青年學者熟知。去年,年輕的博士阿哈邁德·埃爾法納經阿卜杜勒·哈利格的介紹,成功申請了這個(ge) 交流項目,來到雲(yun) 南繼續學習(xi) 育種技術。
這是雲(yun) 南省農(nong) 科院的一項名為(wei) DH,也就是小麥和玉米雜交產(chan) 生小麥雙單倍體(ti) 的育種技術,已獲得多個(ge) 自主知識產(chan) 權。在中國研究團隊的幫助下,一些獨家關(guan) 鍵技術的操作阿哈邁德·埃爾法納已經做得得心應手。現在,一年的育種接近尾聲,阿哈邁德·埃爾法納也將收獲自己親(qin) 手培育出來的小麥DH種子。
在近10個(ge) 月的中國生活中,阿哈邁德·埃爾法納不僅(jin) 收獲了育種技術,打乒乓球的技藝也日益純熟。共同的學習(xi) 生活中,友誼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學習(xi) 並非隻是單方麵的,兩(liang) 位埃及學者的到來,也為(wei) 中國科研團隊帶來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更多樣的實驗樣本。
雲(yun) 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小麥新技術研發創新團隊首席 楊木軍(jun) :他們(men) 的抗病材料和我們(men) 的抗病材料結合在一起,兩(liang) 家一起來做,把這個(ge) 品種的抗病做得更好。
埃及農(nong) 業(ye) 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阿卜杜勒·哈立格:埃中兩(liang) 國都是文明古國,也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增加小麥的產(chan) 量,以應對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繼續擴大。
小小一顆種子,承載了共同的夢想,讓雙方走到了一起,互相學習(xi) ,互知互信,這也正是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wei) 核心的絲(si) 路精神的真實寫(xie) 照。阿哈邁德·埃爾法納計劃回到埃及後,不僅(jin) 要將新技術推廣應用,還要推動雙方聯合實驗室的建立,搭起長久合作的橋梁。
九月中旬,位於(yu) 甘肅金昌的一家選礦廠迎來了兩(liang) 位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學者,雖然這是他們(men) 第一次來到這裏,但他們(men) 與(yu) 中方合作的研究成果早已在這裏成功運用。
中南礦產(chan) 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研究員、礦冶集團信息技術與(yu) 自動化研究設計所副所長 餘(yu) 剛:雙方合作做的金川選礦廠智能磨礦係統,能實時監測到磨礦、磨機,給礦、給水相應的處理量。
過去,磨礦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將礦石磨到多細更多依賴操作工人的經驗,不僅(jin) 效率不高,工人勞動強度也很大。將工人解放出來,提高磨礦效率,一直是選礦廠想解決(jue) 的問題。三年前,南非開普敦大學與(yu) 礦冶科技集團開展了聯合攻關(guan) ,一同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
這是一個(ge) 強強聯合、優(you) 勢互補的合作。開普敦大學在選礦方麵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論研究基礎,中國的科研團隊則在自動控製等方麵具有豐(feng) 富的經驗。經過兩(liang) 年的研究,這套智能係統成功應用在這家選礦廠中。
金川集團選礦廠一選礦車間主任 高澤東(dong) :整體(ti) 的作業(ye) 效率有大幅提升,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了3.2倍,設備故障率降低了13%,作業(ye) 成本降低了2.2%。
這樣的合作並非偶然,而是基於(yu) 中國-南非礦產(chan) 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的成果。這個(ge) 聯合實驗室匯聚了中南兩(liang) 國的相關(guan) 領域研究力量,於(yu) 2019年成立,是“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南礦產(chan) 開發利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主任,礦冶集團董事長、黨(dang) 委書(shu) 記 韓龍:我們(men) 和南非在這個(ge) 領域的合作本身就有很好的共性,同時又有很好的互補性。南非在深部開采、基礎理論的研究,我們(men) 在一些新型選礦工藝、一些IT技術在礦冶領域的應用,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優(you) 勢。通過在聯合實驗室平台的合作,把兩(liang) 方麵優(you) 勢和互補性得到了充分體(ti) 現,對中國和南非的科技合作有提升和促進作用。
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加大了兩(liang) 國科技人員的交流往來。信任在合作中增強,創意在碰撞中迸發。目前,多項合作研究成果已經實際應用在了國內(nei) 外礦廠中。實驗室的發起者之一、南非林波波大學的學者普蒂教授,因此還獲得了中國政府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
合作,帶來了1+1大於(yu) 2的效果。隨著“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推進,已經有50多個(ge) 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聯合實驗室落地。中國-匈牙利腦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肯尼亞(ya) 作物分子生物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從(cong) 基礎科學到實際應用,合作研究成果在不斷湧現。合作創新正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注入新的動能。
紅海邊,一座世人矚目的新城市正在拔地而起。一座將於(yu) 2030年建成的未來城市,將擺脫石油的能源依賴,成為(wei) 綠色低碳的新一代城市代表。這也是沙特2030願景宏偉(wei) 藍圖中的重要工程。
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首席執行官 馬克·塞利:沙特阿拉伯正在實施全球最雄心勃勃的能源轉型計劃之一,不僅(jin) 承諾到2060年前實現零碳排放,而且到2030年,也就是7年後,沙特電力供給結構由幾年前的幾乎100%燃油發電轉型為(wei) 僅(jin) 50%來自燃氣電站,另外的50%來自新能源電站。
一邊是來自沙特雄心勃勃的宏偉(wei) 願景,一邊是來自中國包容開放的“一帶一路”倡議,紅海新城就是兩(liang) 者相向而行的生動體(ti) 現。富有創意的綠色新城計劃,需要同樣富有創新精神的建設方去實現。來自中國的公司參與(yu) 投資並承建了這個(ge) 全球矚目的公共設施工程,他們(men) 為(wei) 紅海的特殊環境和氣候量身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離網儲(chu) 能項目、海水淨化係統、固廢處理係統。
願景相通,創新同行。十年來,光伏儲(chu) 能、智慧城市、移動支付、新能源汽車等一係列高新技術創新成果,在越來越多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落地,越來越多的人民享受到了科技創新帶來的便利。沿著這條創新之路,一個(ge) 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創新共同體(ti) 正從(cong) 美好願景變為(wei) 現實。
九月底,南非的普蒂教授來到北京,與(yu) 中國的同行商討更多的合作可能。在中國雲(yun) 南,阿哈邁德·埃爾法納收獲了自己培養(yang) 的麥穗,他迫不及待地向遠在埃及的阿卜杜勒·哈立格分享經驗。在沙特,紅海新城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兩(liang) 國企業(ye) 期待著更多的合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