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文博)泉州清淨寺,見證千年“海絲”情緣
中新社泉州10月17日電 題:泉州清淨寺,見證千年“海絲(si) ”情緣
中新社記者 孫虹
在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起點城市——福建泉州,當落日餘(yu) 暉灑落於(yu) 清淨寺前的廣場,披上霞裝的千年古寺散發出濃鬱的異域風情。
泉州市伊斯蘭(lan) 教協會(hui) 會(hui) 長、清淨寺保護服務中心負責人黃文鏗告訴中新社記者,清淨寺講述了一段段因海上絲(si) 綢之路而結緣、見證千年刺桐港商貿輝煌的故事。
泉州,古稱“刺桐”。宋元時期,繁華的古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大量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順風啟航,沿海上絲(si) 綢之路湧入泉州,進行貿易與(yu) 文化交流,留下建築、碑刻等諸多伊斯蘭(lan) 文化古跡。其中,始建於(yu) 1009年的清淨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lan) 教寺院之一。
2021年7月,包括清淨寺在內(nei) 的22個(ge) 遺產(chan) 點,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之名,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名錄》。
“漫步泉州城,可以看到清淨寺與(yu) 關(guan) 帝廟‘比鄰而居’,佛教寺院容納了印度教的神祇……”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副主席、山東(dong) 大學教授薑波看來,中外人文景觀錯雜而處、東(dong) 西方文明深度交融,形成了典型的海上絲(si) 綢之路海港城市景觀,這正是泉州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全人類航海記憶的重要緣由。
仰望這座古老的仿大馬士革禮拜寺建築,高大的尖拱形門樓條石層疊,奉天壇滄桑的石牆上鑲嵌著古蘭(lan) 經浮雕石刻。穿過門樓,尖券門上方是清淨寺內(nei) 最重要的兩(liang) 行阿拉伯碑文,意在告訴來者:這座清淨寺是當地第一座禮拜寺;1310年,來自波斯設拉子的穆斯林重修了寺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正是重修後的遺存。
清淨寺主體(ti) 建築基本保持伊斯蘭(lan) 教建築風格,寺廟一角的明善堂是穆斯林在明代增建的一間小禮拜殿,為(wei) 典型的中國閩南傳(chuan) 統建築風格。兩(liang) 個(ge) 禮拜堂建築風格迥異,卻又相得益彰。
2009年,由已故阿曼蘇丹卡布斯·本·賽義(yi) 德出資50萬(wan) 美元捐建的新禮拜堂於(yu) 清淨寺東(dong) 側(ce) 落成,成為(wei) 中阿兩(liang) 國人民友誼的新見證。
黃文鏗說,如今,居住在清淨寺周邊的穆斯林依然保留著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傳(chuan) 統節日,清淨寺也會(hui) 在節慶日舉(ju) 行禮拜宗教活動,每年都吸引眾(zhong) 多海內(nei) 外穆斯林和遊客前來探訪。
在泉州穆斯林後裔家族中,蒲、丁、郭三姓人數最多,並在曆史變遷中逐漸形成頗具特色的聚居區,如晉江陳埭丁氏、永春達埔蒲氏、惠安百崎(奇)郭氏等。有趣的是,或許得益於(yu) 傳(chuan) 承千年的絲(si) 路經貿基因,如今中國體(ti) 育運動品牌的“半壁江山”都自晉江陳埭走出:361°創始人丁建通、安踏集團創始人丁和木、特步集團創始人丁水波等數位“國貨大佬”都是陳埭丁氏。
“千百年前,我們(men) 的祖先經由海上絲(si) 綢之路來到泉州,帶回了珍貴的陶瓷和絲(si) 綢;千百年後,我追尋他們(men) 的足跡來到這裏生活、經商,泉州是我的第二故鄉(xiang) 。”埃及商人亨利定居泉州已5年多。
亨利曾在埃及創辦服裝和輔料領域的公司,2015年時來到中國多地走訪,欲拓展事業(ye) 版圖。2018年,他終於(yu) 定在泉州創業(ye) ,從(cong) 事進出口貿易。從(cong) 初創時的5名員工,到如今在廈門、浙江等地設立公司,客戶遍布全球50餘(yu) 國家和地區,他說,這一切得益於(yu)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今年5月,載滿66標箱貨物的班輪從(cong) 石獅石湖港啟程駛向迪拜,這是泉州新增的第18條“一帶一路”外貿航線,也是首次開通到中東(dong) 地區的集裝箱班輪航線。
千年古港的“海絲(si) ”情緣,依然在路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