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毛女》到《同心結》,民族歌劇如何在新時代彰顯中國精神?
中新網天津10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如何重溫經典、在新時代引領民族歌劇的創作?如何學習(xi) 經典、傳(chuan) 承創新,推動民族歌劇的繁榮發展?“民族歌劇創作與(yu) 表演座談會(hui) ”日前在天津舉(ju) 行,業(ye) 內(nei) 資深專(zhuan) 業(ye) 人士匯聚一堂為(wei) 中國的民族歌劇把脈。
著名歌劇理論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居其宏指出,中國民族歌劇的音樂(le) 創作應當向戲曲音樂(le) 學習(xi) ,尤其要像板腔體(ti) 戲曲音樂(le) 學習(xi) ,學習(xi) 音樂(le) 戲劇性的複雜展開方式,才能夠更深入、更民族化、更戲劇性的展現主人公心理狀態和戲劇衝(chong) 突。
他以中國民族歌劇開山之作《白毛女》為(wei) 例,《白毛女》取自民歌和戲曲音調的音樂(le) 素材,將我國民間音樂(le) ,特別是板腔體(ti) 戲曲的創作原則、表演原則與(yu) 西方歌劇先進經驗有機結合,使中國民族歌劇以其獨特的神韻屹立於(yu) 世界歌劇之林。
天津音樂(le) 學院院長王宏偉(wei) 回顧了民族歌劇《同心結》複排的過程以及傳(chuan) 播推廣中取得的一係列成功經驗,分享了天津音樂(le) 學院逐步探索出的“民族歌劇編創演、人才培養(yang) 與(yu) 品牌推廣‘三足鼎立’的運行模式,藝術實踐與(yu) 育人實踐並行的有效路徑”。該劇以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為(wei) 背景,描述了黃繼光及其戰友們(men) 與(yu) 朝鮮人民,在反侵略鬥爭(zheng) 中用鮮血凝結起戰鬥友誼。先後亮相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和首屆天津音樂(le) 節,該劇受到專(zhuan) 家和觀眾(zhong) 的一致讚譽。
他談到,《同心結》創演成績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學校、一部劇的成果,更應該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民族歌劇表演理論體(ti) 係形成以及藝術院校教學改革並最終創建藝術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等方麵,承載更多的責任與(yu) 使命。這也是召開此次研討會(hui) 的初衷所在。
《天津音樂(le) 學院學報》副主編李岩表示,《同心結》以“同心結”為(wei) 鏈接,鋪設出了細膩且富於(yu) 張力的戲劇結構,刻畫了戰友情、家國義(yi) ,凸顯了兩(liang) 國親(qin) 、友邦誼,感人至深。該劇是天津音樂(le) 學院全體(ti) 師生共同努力的實踐成果,為(wei) 師生積累了寶貴的歌劇創作經驗,讓學生們(men) 學會(hui) 了如何用音樂(le) 去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戲劇發展,共同在戲劇中去感受音樂(le) 、在音樂(le) 中去體(ti) 會(hui) 戲劇。這既是一種藝術實踐鍛煉,也堅定了文化自信,增強了精神力量。
《歌劇》雜誌執行主編、中國歌劇研究會(hui) 常務理事、副秘書(shu) 長遊暐之認為(wei) ,《白毛女》《小二黑結婚》之所以能成為(wei) 中國民族歌劇作品的代表,其原因是具有人民性,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喜歡聽、喜歡看、聽得懂。中國民族歌劇創作與(yu) 表演是不可以獨立存在的,需一度創作與(yu) 二度創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天津音樂(le) 學院目前研究的課題,能夠逐步建立中國民族歌劇的表演體(ti) 係,課題的研究也對民族歌劇整體(ti) 的發展是有益處,相信通過課題的研究,會(hui) 對中國民族歌劇的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兩(liang) 方麵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原解放軍(jun) 藝術學院政委、中國民族歌劇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hui) 副主任喬(qiao) 佩娟總結發言。她指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民族歌劇創作必須堅持和發揚長期以來形成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為(wei) 人民抒寫(xie) 、為(wei) 人民抒情、為(wei) 人民抒懷,把群眾(zhong) 喜不喜歡、滿不滿意、認不認可作為(wei) 作品成功與(yu) 否的評判標準。“我們(men) 應該像當年《白毛女》創作者們(men) 那樣,到群眾(zhong) 中去,走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生活中去,也要熟悉、尊重群眾(zhong) 的審美情趣,創造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追求題材、體(ti) 裁、風格和樣式的多樣化,使業(ye) 已形成的民族歌劇更完美、更成熟。”
座談會(hui) 由天津音樂(le) 學院發起並主辦,也是該院建校65周年係列學術活動之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