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開創亞歐運輸新格局
中德以及中歐之間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物流合作的提質升級,為(wei) 雙方互利共贏合作注入持久動力。在“一帶一路”倡議影響下,包括漢堡、杜伊斯堡在內(nei) 的德國主要物流樞紐城市將更多注意力鎖定在亞(ya) 洲特別是中國,現已成為(wei) 聯結中德、中歐經貿合作的重要節點。
德國漢堡港營銷協會(hui) 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最大港口漢堡港的集裝箱吞吐量為(wei) 380萬(wan) 標準箱,同比下降11.7%。其中,中國以110萬(wan) 標準箱繼續穩居漢堡港十大貿易夥(huo) 伴榜首。
從(cong) 區位優(you) 勢看,漢堡港擁有四通八達的海陸交通,從(cong) 港口到歐洲腹地方便快捷。除海運、河運外,漢堡港周圍的鐵路網也非常發達,有超過50%的貨物通過鐵路運輸進出港口,其鐵路貨運比例在全球港口中名列前茅。
德國漢堡港營銷協會(hui) 首席執行官阿克塞爾·馬特恩表示,漢堡港是海上絲(si) 綢之路和陸上絲(si) 綢之路的連接點,它推動著漢堡港與(yu) 中國更好地實現互聯互通,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中國企業(ye) 到漢堡投資。“漢堡港與(yu) 中遠海運集團已經合作了近40年,雙方在合作中結下了深厚友誼,共同為(wei) 漢堡港物流貿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並推動漢堡港逐漸成為(wei) 中德、中歐經貿合作的關(guan) 鍵樞紐。”馬特恩說道。
在漢堡港與(yu) 中國經貿合作曆程中,中歐班列的開通與(yu) 運行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wei) 中歐班列的重要站點,漢堡港與(yu) 中國之間的貨運班列數持續穩步上升,已有多趟中歐班列把漢堡港設為(wei) 歐洲的樞紐站點。
近年來,中國通向歐洲的鐵路班列不斷增加,激發出漢堡港的海陸聯運優(you) 勢。漢堡港不僅(jin) 成為(wei) 德國領先的鐵路貨運樞紐,還發展成為(wei) 歐洲最大的海鐵聯運港,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大大增強。
馬特恩表示:“2021年,每周定期從(cong) 漢堡往來中國25個(ge) 目的地的鐵路物流線路達290條,全年通過中歐班列運輸的貨物量達16萬(wan) 標箱。未來,中歐班列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為(wei) 了應對當前地緣政治、氣候變化、市場調整等因素給中歐班列和中歐物流合作帶來的挑戰,近期,“2023·新絲(si) 路物流論壇”在德國杜伊斯堡舉(ju) 行。200多位中德兩(liang) 國物流從(cong) 業(ye) 企業(ye) 代表、專(zhuan) 家學者等共同參會(hui) ,與(yu) 會(hui) 嘉賓為(wei) 中歐以及全球物流業(ye) 發展研提解決(jue) 方案,共話中德以及中歐物流合作的未來。
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杜春國表示,杜伊斯堡是歐洲最大的內(nei) 陸港城市和國際性的貿易物流中心,深度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成為(wei) 中歐班列在西歐地區線路最廣、班次最多、運量和貨值最大的節點。中歐班列開創亞(ya) 歐國際運輸新格局,搭建經貿合作新平台,將有力保障國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中德合作造福兩(liang) 國人民,良好勢頭值得雙方共同珍惜。
“杜伊斯堡幾十年來與(yu) 中國有著特殊聯係,盡管麵臨(lin) 諸多挑戰,但貿易往來依然頻繁。杜伊斯堡與(yu) 中國各省份之間的鐵路連通,為(wei) 國際貿易提供了比海路更快捷的替代方案。”杜伊斯堡市市長林克表示,和平與(yu) 全球政治穩定對物流業(ye) 至關(guan) 重要,目前,大量中國企業(ye) 在杜伊斯堡落戶,杜伊斯堡將持續歡迎中國企業(ye) 的到來。
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局長劉殿勳通過視頻致辭表示,雖然當前的國際形勢給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帶來了巨大挑戰,但各國總體(ti) 上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客觀態勢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仍是曆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仍是長期趨勢。麵對阻隔和挑戰,以“中歐班列”為(wei) 代表的物流大通道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論壇期間,與(yu) 會(hui) 德國企業(ye) 紛紛表示看好中國市場未來發展以及持續加大對華投資的信心。杜伊斯堡港口集團董事內(nei) 尼豪斯表示,10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給杜伊斯堡帶來的喜人變化從(cong) 中歐班列的發展中就可見得,從(cong) 最初每周隻有4趟中歐班列往返於(yu) 杜伊斯堡和重慶之間,到疫情期間實現逆勢增長,每周有超過60趟班列,而且與(yu) 海運和空運相比,中歐班列14天的運行時間也極具競爭(zheng) 力,這更加堅定了我們(men) 持續加碼在華投資的決(jue) 心。(經濟日報駐柏林記者 陳希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